舞臺藝術“雲演播”的更多可能性

由於疫情影響,2020年演出行業受到了巨大沖擊。而基於互聯網開闢的“雲劇場”“雲演出”等“雲演播形式,則爲舞臺藝術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隨着衆多演出機構水線上,“線上線下”融合共生已成爲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仍在困擾着廣大從業者,諸如劇場開放,“雲演播”如何保持熱度?線上演出如何打造成熟的盈利模式?線上演藝內容版權問題又該如何處理?

版權是線上演出的核心資源

線上演出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受到關注,只不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國有院團以及各大演出機構開始進一步探索演出與互聯網相結合的觀演模式。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間,包括國家大劇院北京人藝保利劇院等演出單位,都將多部經典劇作放在官方平臺免費播出,一些網絡平臺也購買了正版版權播放資源,平臺用戶可以在線觀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演藝單位專門製作出全新的“雲演出”。這些線上演出大多數以公益、免費的形式提供給觀衆,滿足了觀衆足不出戶欣賞舞臺藝術的要求。

把演出搬到線上,播放內容的版權是最核心的資源。如何保護好版權,讓藝術創作者作品傳播中獲得商業價值,是“雲演播”面臨的難題,也是業內人士試水線上之初最爲關心的問題之一。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宋官林提出,線上演出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的構建,尤其是以版權爲代表的相關法律問題的處理,是線上演出發展應注意的首要問題。

去年疫情防控期間,觀衆通過官方渠道在線欣賞到一系列商業演出作品,其中不乏一些絕版的高清演出視頻。參與線上放映項目的演出機構均表示,這些演出視頻都是經過版權方或藝術家本人授權播放的,內容上線前,會嚴格把控版權相關事宜,避免出現版權爭議。

但是記者也注意到,隨着“雲演出”的發展,直播、視頻平臺與演出機構的版權糾紛增多,同時直播平臺不正當競爭案件偶有發生。近期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演出行業法治發展年度報告》(簡稱《報告》)中提到,一些劇團版權保護意識不強,爲了實現創收,部分作品未與視頻播放平臺提前約定演出版權歸屬或演出內容侵權的處理,導致版權問題頻發。除此以外,由於線上演出數量增加,導致直播平臺之間競爭加大,優質IP或具有一定流量的優質內容成爲直播或視頻平臺競爭的核心,一些平臺對未得到授權的演出進行直播或廣泛宣傳,導致被授權平臺利益受損,這不僅會侵害相關主體的著作權,同時將嚴重影響演出行業公平競爭的生態環境。

如今,多個與演出行業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等規範性法律文件的出臺、施行,對演出行業的未來發展框定了制度方向。更出現一些依託技術實現數字版權保護的公司,爲行業解決版權難題。像數字版權的一站式保護技術,能夠在全網進行檢測,追蹤內容被傳播、被點擊、消費的記錄過程。一旦內容被侵權盜版,鏈上所有的記錄在司法端具有效力。並且,通過演出內容的授權、智能合約的記錄,還可以把從上游到中游、下游全產業鏈參與方之間的協同條件都約定下來,很好地保護整個產業鏈上的各方權益

賦予版權多元價值

有力的版權保護爲實現線上演出作品的版權價值奠定了基礎。然而,儘管線上演出成爲行業的有力補充,但免費或者低價的收費模式以及僅依賴有限的直播打賞,無形之中增加了“雲演播”的盈利難度。業內普遍認爲,雖然在目前看來,剛剛起步的線上演出需要更多地傳播,但引導付費的探索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曾任院團負責人的宋官林,2019年便嘗試將演出與直播結合,擴大傳播影響力。當時基於商業的考量與一些短視頻平臺進行的版權合作,爲線下演出帶來了更多線上關注度,並促進了票房的提升。這也讓他對版權問題以及線上盈利模式有了一些思考。“演藝版權運營,授權線上播出是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將演出的背景、臺前幕後的介紹更多通過線上呈現出來。”在宋官林看來,線上演出版權運營同樣重要。

然而對於缺乏自有演出院團的國內劇院來說,原創作品和IP的不足令線上發展更爲困難。線上播放需要跟版權方溝通版權合作,這就增加了時間成本和演出成本。因此,如何豐富線上內容,成爲劇場運營方思考的問題。記者瞭解到,除了將版權作品放在線上之外,充分發揮互聯網不同平臺的優勢,將自身資源全新組合,進行二次創作,成爲一些劇場試水線上的拓展模式。2020年,江蘇大劇院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推出“雲劇場”“雲演出”“雲藝術”“雲課堂”等產品,在抖音、快手、B站以及喜馬拉雅開設了內容號,把曾經演出過的音樂會音頻以及擁有版權的幾十部完整作品上傳到網絡平臺上,半年時間獲得了1.1萬粉絲量。同時,捕捉藝術家演出前後的狀態、採訪視頻等,打造“江蘇大劇院×藝術家”系列視頻;通過面向全網徵集演奏家演奏的視頻錄像,策劃編排線上主題音樂會,拉近了觀衆與劇院的距離。此外有的劇院通過高質量的藝術內容傳播和藝術知識普及服務,逐漸將線上課堂打造成付費模式,而觀衆也願意爲線上藝術付費。

一旦線上演出的品牌價值形成,廣告商和品牌方就會主動加入。2020年,聯合網絡視頻平臺推出線上“宅草莓音樂節,雖然初次試水線上,但圍繞“草莓音樂節”這一成熟IP,線上音樂會吸引了數十萬樂迷觀看。摩登天空副總裁沈玥表示,這一線上音樂會採用的是平臺內容採買、雙方聯合制作的模式。在這個機制下,平臺可通過付費會員等其他手段變現。約百分之八九十的用戶是免費用戶,這部分成本通過招商和廣告來覆蓋。

行業直面“線上”新挑戰

線上“雲演播”到底是用來吸引流量的內容噱頭,還是會形成顛覆傳統行業的產業模式?不僅演出行業在思考新的產品形式、用戶體驗商業模式,長短視頻平臺、網絡音樂平臺也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開展線上演出業務。儘管目前還未形成固定且成熟的商業模式,但是技術驅動用戶體驗創新和用戶付費習慣培養,已成爲各個平臺線上演出佈局的方向。

騰訊視頻將以往的單點付費業務升級爲“雲首發”,依託技術將線下內容線上化,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爲觀衆提供更高清、多視角、沉浸感強的內容。大麥和優酷去年5月推出“平行麥現場”演出內容廠牌,立足於將音樂、劇場等各類演出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打造高品質在線演出模式。去年4月,網易雲音樂推出“點亮現場行動”,首次試水音樂演出付費直播,隨後的多場線上演唱會也在探索多檔位票價解鎖不同權益等變現形式。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去年3月宣佈推出全景音樂現場娛樂品牌TME live,分爲“線下籌辦+線上直播”與純線上呈現兩種形式,並面向粉絲推出在線售票、虛擬打賞、粉絲互動空間等功能。

艾媒諮詢關於觀看線上演出原因調查的數據顯示,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疫情防控期間不便出門,在線音樂成爲主要消遣娛樂方式,線上直播體驗好、互動豐富是主要原因。此外,超六成的受訪者表示更喜歡與朋友一起約定觀看,線上演出社交屬性強。超過五成的受訪者會因爲第一次的付費性在線演出觀察體驗不佳,而選擇放棄此後的付費觀看在線演出。

爲此,分析人士強調,優質內容和演出質量成爲在線演出吸引和留存用戶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平臺對用戶付費觀看習慣的培養,在不斷提高用戶付費模式的接受度,而付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促進演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