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聯動,俄羅斯打出反制“組合拳”

美國海軍海狼”號攻擊型核潛艇。資料圖片

近期,有關俄羅斯的一系列軍事新聞接連引發輿論關注。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了2021年至2025年國防計劃,以及在蘇丹組建海軍物資技術保障基地的文件。此前俄方還宣佈,俄軍即將建成一個能夠經受核打擊的戰略力量指揮所

分析人士的解讀中,俄羅斯這些舉動主要是爲了有效提升自身軍事能力,應對以美國爲首的北約對其進行的戰略圍堵和遏制。

遠近結合,美國公然挑釁“秀肌肉

美國防部出臺2018年版《國防戰略報告》把中俄列爲“戰略對手”後,美國一方面加緊實施戰略東移,加快推進“印太戰略”,另一方面持續對俄羅斯進行極限施壓。除了在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對俄進行打壓制裁外,還頻繁出動艦機在俄家門口“秀肌肉”,公然挑釁。

根據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公佈的數據,2019年8月,共有87架次北約戰機抵近俄領空,2020年8月,則暴增至120多架次。進入9月,北約行動更爲頻繁。顯然,美國對俄的戰略圍堵與軍事挑釁並未因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而減少。

在海上,美海軍向來頗爲神秘的“海狼”級核潛艇也曾高調出現在挪威海岸。根據美國海軍發佈的照片,有“超級水下殺手”之稱的“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在挪威近海浮出海面。據美國媒體分析,這似乎是爲了向俄羅斯展示美國在該地區的水下作戰能力,對俄實施戰略威懾。美國還迫使挪威簽訂協定,將距離俄羅斯不到300英里奧拉夫斯韋恩海軍基地對美軍重新開放,以部署“海狼”級核潛艇。

除了近距離展示“肌肉”,美國還在落實“動態力量部署”等新概念,希望在各戰區實現更多的軍力輪換,讓美國在應對全球挑戰時具有更大的戰略靈活性。“動態力量部署”是美國一個新的戰略部署概念,具有不預測性、敏捷性和主動部署三大關鍵特徵,以達到“戰略上可預測,行動上不可預測”的效果。

目前,美海空軍已經有計劃地開始實施“動態力量部署”,對俄實施抵近偵察和模擬空襲。今年新部署到英國的美國B-52H戰略轟炸機,取道烏克蘭飛到克里米亞附近海域,測試俄軍部署在克里米亞的雷達性能及防空實力。美國空軍稱,在全球範圍內調動和運用戰略轟炸機,是美軍應對大國競爭而制定的“動態力量部署”構想的一環。

針鋒相對,俄羅斯苦練“內功”以牙還牙

對於俄羅斯來說,美軍的抵近偵察和模擬空襲,是一種赤裸裸的挑釁和有意的戰略擠壓。對此,俄羅斯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堅決反制。俄軍戰機多次起飛,對抵近俄邊界的美軍戰機進行伴飛和攔截。

除了針鋒相對的動作外,俄羅斯方面還苦練“內功”,通過武器裝備的開發升級和有針對性的部署,來提高應對和反制能力。今年以來,俄圖-160戰略轟炸機升級版完成試驗飛行和交付工作,航程增加1000千米;“鋯石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完成潛射和水面齊射打擊訓練;俄軍方還披露了蘇-57戰機的採購計劃

與此同時,俄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雙方博弈的戰場拉到外線甚至美國家門口。今年內,俄圖-95型戰略轟炸機多次到阿拉斯加等空域進行戰略巡航。美國與盟友舉行“環太平洋-2020”演習期間,俄海空軍在美國阿拉斯加附近海域舉行大規模聯合演習,有50餘艘軍艦和約40架戰機參加。俄羅斯海軍司令葉夫梅諾夫發表聲明稱,這是俄海軍“有史以來第一次在那裡舉行如此大規模的演習”。更引人注目的是,此次演習中,俄海軍“鄂木斯克”號核潛艇在阿拉斯加外海突然上浮。這一“以牙還牙”的舉動,顯然是對美“海狼”級潛艇上浮的直接回應。

不久前,俄宣佈位於歐洲飛地”加里寧格勒的海軍陸戰旅和摩托化步兵旅換裝新型T-72B3M坦克,此舉猶如在歐洲腹地插入一把“尖刀”。在蘇丹組建海軍物資技術保障基地,更是俄拓展在非洲和中東地區影響力的重要舉措,對於突破美國及其盟友的戰略圍堵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冷暖自知,美俄關係難迎“豔陽天

克里米亞事件之後,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急劇惡化。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將大國競爭看作“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問題”,通過戰略遏制、軍事圍堵、經濟制裁等手段,對“戰略對手”極盡打壓遏制之能事,以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

對俄戰略圍堵方面,不僅以往的艦艇摩擦和軍機追逐“遊戲”更爲頻繁,程度步步升級,而且佈局調整也更加激進。今年7月底,美國從德國撤走約1.19萬美軍,除6400人返回美國外,其餘士兵被重新部署到別的北約國家,其中僅向波蘭就增兵1000人,對俄圍堵意圖明顯。

放眼未來,美俄關係都很難回暖。無論是出於“大國競爭”,還是受制於美國國內的反俄勢力,美國政府都很難實現對俄政策的回調,拜登則更是直言俄羅斯是美國“最大的威脅”。

在美攻俄守的動態平衡中,美國方面的政策常常決定着雙方博弈的激烈程度。因此美方政策的不可預測性將給美俄博弈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美國這種本國優先戰略和冷戰思維繼續存在的話,不僅會加劇雙邊緊張局勢,而且將嚴重影響全球戰略穩定和地區和平,國際秩序中不管是出現“黑天鵝”或者“幺蛾子”,都不會太令人意外。(徐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