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鬥、抄家、打人行動漸沉寂
學生們被送往農村,學校安靜了下來,當年的紅衛兵組織大多自然消失,革命小將武鬥、抄家、打人的行動沉寂了。因階級成分不好被遣返回鄉的老人們有的陸續返回北京。
汪老師雙眼半閉,目光越過同學們頭頂,望着前方,用他那帶着濃重的四川鄉音,抑揚頓挫地娓娓道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朗讀結束了,同學們仍在發呆,似乎一時沒反應過來。
「後面那個舉手的女同學,你說說看。」
京峽扭過頭,看見坐在最後一排的林楠正起身站起來。「是李白的《將進酒》。」她回答得從容不迫。「正是!你答得對。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歷代文學家、詩人曾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的篇章。你們應該去讀,去欣賞。」
考試可以交頭接耳
「好,接下來我們打開課本,講課文。今天要講的內容是……」
這時,京峽只看見汪老師的嘴在動,至於他在說什麼,已經聽不進去,她的大腦開始走神。
在接下來的一週語文課裡,汪老師總會在課堂上穿插講一段古文、古詩,介紹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京峽本來就喜歡語文,汪老師的到來點燃了她埋沒了幾年的求知慾。
體育課通常安排在下午。班上幾乎所有同學都喜歡上體育課,因爲它的確是豐富多彩。有軍事訓練:扔手榴彈、趴在地上練習匍匐前進,還有諸多體育項目:跳高、跳遠、單雙槓、跳木箱、扔鉛球、排球、籃球等等。毛澤東的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用紅色油漆刷在學校操場的北圍牆上。
一一○中學的音樂教室遠沒有空軍大院育紅小學的氣派,教室前面只擺放了一架腳踏風琴。音樂老師是一位三十多歲、長得不起眼的男教師,他上課時多是伴隨着彈風琴教學生一些革命歌曲。昨天是黨的生日,因此今天學唱歷史革命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老師告訴大家,這首歌是一九四三年由人民音樂家曹火星創作的。「共產黨辛勞爲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看着音樂老師唱歌時搖頭晃腦的樣子,京峽忽然想起那個打掃廁所的張老師。儘管她每天都穿着一件肥大的藍色上衣,但仍掩蓋不住嬌小勻稱的身材。她那秀美的臉上帶有典型南方人的特徵,白皙的皮膚,杏仁眼,小巧玲瓏的嘴脣。她走路時總是低着頭,眼睛往下看。
小笛告訴過京峽,她聽鄰居家女孩講,張老師也住在百萬莊。文革前,她是一一○中學的音樂老師,能歌善舞,不但會彈鋼琴,還能拉小提琴,這個女孩曾跟她學過一段時間小提琴。張老師喜歡歐洲古典音樂,一次她和同學們聊天時說:「寧可到維也納當乞丐,也不願在這裡做音樂老師。」文革爆發後,被一個學生把這句話揭發了出來。於是天天挨批鬥,後來被安排去掃廁所,不能再做音樂老師。
七月上旬,學校開始期末考試。根據毛澤東「考試可以交頭接耳,甚至冒名頂替。冒名頂替的也不過是照人家的抄一遍,我不會,你寫了,我抄一遍,也可以有些心得」的指示,考試一律實行開卷,做題時大家可以看書,也可以相互商量。全班同學的考試成績都很好。
奶奶回到北京
從一九六六年七月開始,廢除了新中國在一九五二年建立起來的統一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製度,全國高校停止招生。教師被下放到農村進行勞動改造。
一九六八年,紅衛兵運動已持續兩年多。儘管毛澤東呼籲「復課鬧革命」,但震盪和混亂仍然無法制止。到了畢業期的幾百萬學生難以分配工作,待在城裡無事可做,成爲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文章《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市裡吃閒飯!》,介紹了甘肅省會寧縣城鎮的一些居民和青年到農村安家落戶的事蹟,並在右上角《毛主席語錄》一欄裡,發表了毛澤東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隨即,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全國各地開展,一九六八年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即六六、六七、六八三屆學生幾乎全部前往農村。後來他們被稱之爲「老三屆」。
學生們被送往農村,學校安靜了下來,當年的紅衛兵組織大多自然消失,革命小將武鬥、抄家、打人的行動沉寂了。因階級成分不好被遣返回鄉的老人們有的陸續返回北京。
一九七○年七月初,京峽奶奶回到北京,全家也從此搬出空軍大院回到百萬莊的家。京梅離開育紅小學,到家門口的展覽路一小上學。京紅仍在空軍大院的幼兒園全託,只有星期六才接回家。
京峽有近三年時間沒見到奶奶,她老了瘦了,不過看上去還算是健康。奶奶有時講起在老家的事情,讓京峽感到幸運的是,奶奶在家鄉並沒有受到欺負。那是一個偏僻、寂靜的村莊,解放前奶奶家雖是地主,但對長工一向仁義大方。因此,當奶奶被遣送回老家時,村裡的人仍像過去那樣尊重她,儘量安排她做輕鬆的農活。在鎮上工作的叔叔也經常回去看望奶奶。
奶奶的到來,給家裡帶來了歡樂和溫暖。她把買菜、做飯擔當了起來,京峽和京梅終於又找回了家的感覺。
自從奶奶來後,鳳新也成了京峽家的常客。她就像到自己家一樣,經常是一進門就張羅着幫奶奶幹活。看見奶奶正在掃地,便搶過奶奶手中的掃帚,看見窗戶髒了,便問奶奶是不是需要擦窗戶。奶奶喜歡鳳新,誇她勤勞能幹,眼裡有活。
「奶奶,您做的大米粥比我家的澱粉粥好吃多了!」這天晚餐,奶奶做了豬肉白菜餡包子和米粥,留鳳新吃飯,她足足喝了三碗粥。
「別盡只喝粥,再吃個包子。」奶奶說着,用筷子夾起一個包子遞到鳳新手上。
「這是第四個了。」鳳新笑道。
「多吃,要吃飽。鳳新,什麼是澱粉粥?」奶奶問。「就是用澱粉加上水熬成的粥。很頂餓的。」
「那能好吃呀?」京峽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