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治療新藥問世 晚期患者存活率增三成

臺北榮總醫學部主任趙毅(右二)與醫師陳明晃(右一)帶着患者陳女士丈夫一起呼籲民衆,若腸胃不適應即早就醫。鄭鬱蓁攝影

一名60歲陳女士長期熬夜、飲食不均衡,去年7月開始腹部腫脹,以爲是子宮腺瘤,沒想到開刀才確診罹患胃癌,且已是晚期,擔心化療影響生活品質,與醫師討論後,接受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治療期間成功抑制腫瘤生長,雖發生食慾不佳等副作用,但在醫護團隊及時控制病情下,現狀況已非常穩定。

臺灣每年胃癌發生人數約3、4000人,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在十大癌症中的排名雖逐年下降,但數目字卻十幾年來沒有降過,顯示國人罹患胃癌情形依舊,只是其他癌症近年發生率更兇猛。

趙毅表示,目前國內胃癌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爲主,僅有約三成患者可早期發現接受手術治療,但術後五年內仍有四成患者會再復發或轉移,多數患者需再接受化學藥物治療,若是標準治療無效,患者就只剩安寧治療或緩和性症狀治療的選項

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則提供標準治療失敗後可以一搏機會,趙毅說,雖然胃癌目前不像肺癌大腸癌基因標記可供事先篩出適合接受治療者,但國內3、40名患者參與國際大型臨牀實驗結果顯示,在接受免疫治療後,約10.2%的患者出現效果,腫瘤縮小,第三期患者一年存活率原本一成增加至三成。

收治陳姓患者的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陳明晃表示,該名陳姓患者到院後,已經是胃癌晚期,且轉移至子宮,幸接受免疫治療藥物後,現已恢復良好。

陳明晃提醒,胃癌早期少有症狀,常被誤認爲是單純的潰瘍,所以僅有約3成患者來得及早期發現以手術切除腫瘤,一旦胃腸同一症狀,包含上腹部疼痛、腹部腫脹、胸口熱或常打嗝、噁心食物堵塞感或是黑便等,持續2周以上,應進一步做內視鏡檢查

此外,胃癌風險一大部分來自燒烤、發酵、醃漬食物,趙毅指出,韓國日本的胃癌發生率高達每十萬人口42人以及30人,對比臺灣的11人,以及泰國的5人,即可知道飲食風險的高低,建議愛吃日、韓料理者斟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