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城市交流 宜通不宜阻

社評

自今年2月大陸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以來,港人北上深圳消費成爲潮流,聖誕節3天假期,就有90萬人次經陸路口岸「北上」深圳過節,愈來愈多香港人開始過着「香港賺錢深圳花」的日子。這背後有交通、匯率因素,但究其根本,是深圳城市競爭力的提升,尤其在消費環境的營造上。

香港賺錢深圳花掀熱潮

深圳電子支付非常方便,新消費品牌崛起,富特色和體驗性的新消費行業模式不斷涌現,服務友善,購物CP值高。深圳市政府也推出多項促消費措施,從增加免費接駁路線到完善跨境支付等,便利港人及遊客到深圳消費。深圳搭上大陸改革開放列車,1979年還是一個GDP不到香港0.2%的小漁村,2018年GDP超過香港,成爲活力四射的一線城市。

不只深圳及耳熟能詳的北京、上海、廣州一線城市,大陸多個城市的競爭力、磁吸力都在上升。全球知名科學雜誌《自然》(Nature)發佈《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大陸多個城市上榜,中部城市合肥躍居全球第13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設在合肥,城市科技含量獲得提升,已建成和規畫中的「大科學裝置」有12個,併成立數個國家級實驗室。

《經濟學人》今年8月在一篇文章寫道:「漫步合肥量子大道,看到的是世界最密集的尖端科技企業,數十家公司支撐起幾年前還不存在的量子計算產業鏈。」合肥在顯示器、晶片、汽車工業等方面已形成產業羣聚,對人口形成虹吸效應,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速居大陸第一。這背後也有地方政府的長遠佈局,2022年合肥市財政科技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達18%,居大陸大中城市首位。合肥設置了全球遙感衛星產業基地、衛星全球運營中心,並計劃在2025年底形成一個包括衛星製造、應用終端和營運服務及數據綜合應用配套在內的衛星產業鏈,總規模達到1000億人民幣。

成都、長沙、蘇州、杭州等城市也在發揮優勢,凸顯各自風格,吸引各地青年前往發展。成都作爲大陸西部最大的商業和金融中心之一,也是網紅城市的「頂流」,在大陸「最具幸福感城市」評選中連續14次冠軍。成都快慢相宜,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同時生活美學多元,有雪山、綠道,有茶館、大貓熊,有川劇變臉、川菜,還有三星堆文化遺址、金沙遺址。成都市不斷派送大禮包,包括住房、教育、醫療便利和稅收減免、創業補貼等吸引人才。根據新一線城市Z世代消費趨勢報告,成都在「Z世代友好城市」中排名首位。

臺灣青年新出路在大陸

「不夜之城」長沙的新消費模式成爲流量密碼,2022年,夜經濟零售總額佔長沙社會零售額60%左右。長沙的休閒文化創造出「茶顏悅色」等80多個大陸知名消費品牌。當地豐富的生活樣貌和調控得當的房價,對年輕人產生巨大的吸引力。有網民用ChatGPT根據城市的房價、工資、消費力和交通、環境等綜合因素,排列大陸宜居城市名單,長沙位列第一,ChatGPT認爲長沙房價低於大陸平均水準,工資則高於大陸平均水準,物價處於中等偏下,交通發達,環境優美,有湘江、橘子洲、嶽麓山等景點。而蘇杭一帶,歷史人文底蘊豐厚,又與現代科技相得益彰,則吸引了諸多創新創業人才駐留。

出生在經濟高度成長與網路興盛時代的大陸00後,「要生存,也要生活品質」,有報告指出,一個城市能否吸引年輕人,不再侷限於工作機會和商業發展程度,生活品質更成爲核心因素。過往的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這樣界限分明的階梯型城市體系已經被打破,在地方政府對各城市品牌的定位、地方產業體系的打造下,以及在年輕人推動下,大陸城市建構發展成一個平行體系,年輕人可選擇生存發展的城市愈來愈多。

樂見大陸城市力的提升。一方面,大陸城市快速發展,可以爲臺灣青年提供另一個選擇。除了滬臺雙城論壇外,兩岸還有更多城市可以「結對」,建立友好城市關係,互相借鑑學習,加強人文交流。大陸不同類型城市的發展,也爲臺灣青年西進創業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在不少城市,臺灣青年已經闖出一片天地,未來還大有作爲。

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兩岸連結不可斷,大陸宣佈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措施是個警訊,不僅行業受損,臺灣經濟發展空間也會進一步緊縮。兩岸城市交流也一樣,宜通不宜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