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大交流 還需要更多善意

社評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17位藍委訪陸行程結束,大陸政協主席王滬寧會見訪團時,對此行表達高度肯定,並表態支持馬習二會開啓兩岸交流合作大門之意。但次日藍委拜會文旅部,陸方僅表態開放福建居民赴馬祖觀光,海關總署則稱有條件恢復臺灣農漁產品進口。外界對傅崐萁一行的期待及藍委團在北京獲得的高規格接待,與陸方給出的實際政策之間存在不小落差,問題出在哪裡?

藍委登陸 跨出破冰之路

傅崐萁此行登陸,頂住綠營巨大政治壓力和藍營內部雜音,正像王滬寧所言「很不容易,也很有誠意」。傅崐萁在會見陸方高層時該說的也都說了,包括兩岸是一家人,國共有共同政治基礎;此行是代表臺灣新民意而來;希望恢復2016年之前的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和平;公開提及立法院,堅持兩岸對等尊嚴。

做爲大陸對臺最高決策者之一的王滬寧,該給的善意也都給了,包括對藍委團表達高度評價,並提出希望兩岸交流合作等。加上傅崐萁抵達及參訪過程中,都有國臺辦高層作陪,外界普遍預判,傅崐萁一行可能爲僵持不下的兩岸雙向觀光「解套」,大陸迴應臺灣新民意的期待,宣佈恢復陸客赴臺;民進黨也不再糾結於「預先磋商」或「不對等開放」的面子問題,順勢解除禁團令。

但事情的發展並不如預期,陸方的迴應只算得上「小小的一步」。儘管事後傳出,未同步開放陸客赴金馬觀光的原因,是2月14日翻船事件未解決,陸方考量內部民意反彈而暫緩,大陸文旅部也有意以平潭海上客運直航交換開放福建民衆來臺旅遊。但很顯然,這些動作不僅與傅崐萁在王滬寧面前提出的期許有落差,也可能爲兩岸恢復全面交流埋下惡因。

最大的隱患,在於陸方未宣佈全面開放大陸團客赴臺的時間點,很容易再次令兩岸官方就觀光議題的拉扯,繼續卡在「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局,進而陷入相互推諉、甩鍋的怪圈,可能造成在野黨立委於兩岸之間扮演「潤滑劑」或「下臺階」功能的弱化、偏廢。

1月13日總統、立委選舉,大陸的定性是「民進黨不代表臺灣主流民意」,確認「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主流民意;4月10日習近平會見馬英九強調兩岸「一家人要多來往」,樂見大陸民衆「去寶島看看」,這些表態都具有清晰的邏輯,意味着未來4年在賴清德雙少數執政的情況下,大陸將以「臺灣主流民意」爲溝通、爭取的對象,無論是善意的傳遞,還是紅利的釋放,都會令臺灣人民有感。

8年僵局 仰賴人民化解

抓住臺灣主流民意脈動,就抓住兩岸關係的主動權,這是過去30年來兩岸和平發展的最大啓示。傅崐萁等藍委以6成民意爲後盾,頂着民進黨壓力登陸,未能迎來北京對兩岸交流大開大闔的拍板,最開心的應該是民進黨。一來,民進黨團、綠營側翼可以對在野黨更爲冷嘲熱諷,大唱「兩岸溝通無用論」;二來,民進黨政府更可以「穩坐釣魚臺」,既然大陸「率先」只開放民衆赴馬祖,那麼大可趁勢要陸方先全面開放,再「對等」迴應。

至於以金門翻船事件做爲暫緩陸客赴金門觀光的理由,未免牽強。首先,翻船事件的本質是民進黨發動的治權對抗,人民是犧牲品,與金門民意無關,海巡署對大陸漁船不友善,絕非金門民衆對大陸不友善,儘速開放陸客往來金門,反而會讓廈金同城關係更緊密;其次,民進黨操作金廈緊張,意圖包括誤導大陸產生「民憤」,陸客到金門就會發現,金門民意熱烈歡迎大陸民衆,就可自然化解大陸民間誤解,並擊破綠營的政治盤算。

大陸對臺工作的重心是臺灣人民,而非政黨或政府。在野黨立委代表新民意登陸,向大陸官方及民間釋放了恢復兩岸大交流、大合作的善意,陸方一向重視對臺灣民衆釋出善意,就讓這樣的雙向善意互動,儘快轉化爲行動,進而打通兩岸善意循環,善用人民的力量打破兩岸持續8年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