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的雙重標準與政策調整
沒有政策是恆常不變的,只要是正確的方向及符合時代潮流的趨勢;隨着環境變遷與政治情勢的變化,調整是必然的,也是值得期待。但針對相同的議題,不同的對象外界的標準往往不同,民衆顯然對於國民兩黨的對待是不同的。
日前蔡英文提出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是維持現狀,引發外界討論,如果維持現狀是正視現實,是不得不之正確選擇與路線,那爲何馬政府的維持現狀就要被批評的體無完膚?如果兩岸一家親,指涉的是歷史、文化、血統等領域的看法及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想法是可以被接受的,那麼柯文哲提出這些,外界沒有意見,然一旦是藍營及大陸當局拋出,就會引發強烈反彈,這又是甚麼因素所致?
更甚者,明明兩岸監督條例對於兩岸事務性交往及臺灣民衆參與監督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爲何民進黨決定放行是安全的,國民黨提出就是黑箱與罔顧民意?臺灣社會各項運動、兵役制度、核能安全、稅制改革、國家定位及民族認同等議題,有太多的例子顯現出臺灣社會的雙重標準與對待,或許這是臺灣的宿命,因爲外界認爲只有民進黨纔會守護臺灣,纔不會賣臺。
如果臺灣未來的命運交在民進黨的手中,最後做出的決策與國民黨有天差地別的結果,倒是還有議論的空間;然而事實結果發現,臺灣藍綠在許多方面其實具有相當大的共識,只是限於執政與在野之角色之別,當家與不當家,爲了政治鬥爭,可以不論是非,可以不管對錯,爲何臺灣朝野若執政時的做法明明並沒有多大的差異,但外界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除了宣傳的因素外,恐怕民衆的一廂情願及對於不同政黨和政治人物的評判標準和要求不同,纔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
臺灣是一個多元社會,任何主張及想法都有被尊重及陳述的權利,認同與價值並沒有對錯之別,只是多數與少數之爭;然而多數與少數也並非恆常不變,從九合一選舉後,更可以讓我們認清許多現實,其實藍綠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只是身處執政或在野,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和享受的權利及對待有不同的區別,左右路線之爭、經濟與生態之別、勞資關係維持、對於中國大陸交流的態度與做法,綠營縣市首長的言論與作爲其實並沒有遜於藍營,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爲已經充分體驗到我們必須務實地活下去,爲了求更好的發展與替民衆帶來更多的權益,其他的也都不重要了。
但民衆是否有如此的認知,則不無疑問。例如立法院日前程序委員會將「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訂定協議處理及監督條例」等7版本草案複議案,成功排入院會的報告事項,綠營決定讓兩岸監督條例放行,進行初審階段。這本來就是正確的做法,臺灣朝野本應就攸關民衆權益的事進行審查,但兩岸各項經貿交流一直都深受綠營杯葛所苦,也不見民衆有甚麼反彈,反而讓其在選舉中大勝,這種現象實在值得深思。
又如兵役制度亦復如此,軍中士氣與現實情況受到如此大的挫敗,大家都應當給予軍隊打氣,但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然而未來綠營有機會取得大位,故目前已經在替未來執政後許多事項鋪路;招商、勞資、環保與經濟,在兩岸關係及美中臺三角關係更是如此,如果綠營的調整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那爲何馬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顯然同一事項並不同一標準,這種情況值得我們更進一步探討。民進黨會挺臺聯對中國的態度與作爲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在屏東表示,民進黨如果取得執政,將在10個月內檢討兵力組成,在募兵及徵兵間尋找最好制度。如果蔡英文的做法是正確的,那麼目前對於國防部及相關兵役制度的態度和相關公民團體間的主張,顯然出現矛盾:凡此之例層出不窮,涉及到臺灣內外各項議題上,民衆是否能夠適應這樣的轉變及調整藝有待觀察。試想,如果民進黨爲了執政放棄臺獨黨綱,是部分臺灣民衆的期待,但反觀對於綠營支持者又將是如何看待?我們檢視的標準與評判的指標究竟有無一致性?越到選舉關頭,距離勝選越來越近,越可以看出臺灣社會不同的標準,許多矛盾會自然浮現,這值得我們共同來思考;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各項議題,其評判的標準應當是究竟對臺灣的長遠發展有無幫助,如果民進黨願意在許多方面進行調整,我們也應該給予肯定及鼓勵,或許民進黨支持者的感受將是深刻的,會有更深的體會。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