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爲什麼Zara不再是中國製造
正當川普浪潮席捲世界,全球製造業版圖正在重新洗牌,臺灣紡織股王儒鴻宣佈關閉在中國最後一座工廠,引起各界側目。
2016年年底,儒鴻關閉1998年在中國無錫設立的成衣工廠,原因是招工不易、人力成本逐年提高,生產條件無法跟越南相比。
這座位在無錫的工廠,佔儒鴻產能的1.8%,對儒鴻的重要性已經遠不如越南廠,而且處於虧損狀態。
這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決策這麼簡單,而是一個大趨勢正在興起。儒鴻撤出中國有指標意義,對於臺灣紡織業者來說,東協重要性已經超過中國。
越南成臺灣紡織品出口最大國 紡拓會副秘書長楊曉琴說,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臺灣紡織業與中國合作最緊密的時間是2005年,當時有4成的紡織品都銷往中國大陸加工。
但往後對東協的出口佔比逐年提高,2013年已呈現黃金交叉,東協躍升爲臺灣紡織品的第一大出口地。 去年對東協整體出口佔比已達36%,中國與香港則不到3成,金額較2014年減少1成。以單一國家而言,臺灣紡織品出口到越南的金額,在去年也超過中國。
這是一個國際供應鏈的轉移。不只是臺灣業者,中國本土的紡織業者,以及日本紡織原料大廠東麗,都大舉在東南亞國家投資。這也讓紡織品對中國出口的金額,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連續成長,首度於2015年衰退5%。
短期因素是歐美市場不振,背後的長期原因則是中國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產業轉型。
「訂單從中國外移,是這幾年的趨勢,」臺灣成衣大廠聚陽實業行銷長廖維說。 廖維表示,供應鏈外移主要的轉捩點是富士康在「員工跳樓事件」後,大幅提高薪資,引起一波出走潮。再加上中國的新一代,也不喜歡投入製造業,「許多同業都想把訂單往外移。」
以上海製造業的薪資水準來看,2014年月薪已經達470美元,約是越南的3倍。
「Zara、H&M已經很少中國製造,大部分是印尼,泰國、越南、緬甸生產,」30多年前外移到中國,臺商錦祥紡織總經理陳志軒說。
不過,紡織業大舉投資東協,現階段仍無法撼動中國身爲紡織世界工廠的地位。
廖維說,除了勞工成本以外,是否佈局中國仍要考量交貨時間、產品開發能力、運輸成本等因素。這幾年快時尚當道,供應鏈講求速度,相較於越南,中國從原料、配件、成衣等供應鏈仍比越南完整,「紗線與布料高度仰賴進口,是越南最大的弱點,」他說。
此外,單價低的快時尚產品移往東協國家制造,也不代表中國的影響力被削弱。 陳志軒認爲,中國製造已經不是廉價的代名詞,現在反而是中高價的成衣在中國生產,甚至是扶植當地的品牌。中國政府也不再扶持所有的外資,而是有策略地引進技術密集的產業。
楊曉琴分析,中國仍佔臺灣紡織品出口市場兩成,在韓國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後,臺灣跟韓國紡織業的競爭將進入白熱化的階段。
因此即使臺灣已經把生產基地轉移到東南亞,中國內需也是臺灣不可忽略的市場。
新一波的供應鏈佈局正在展開,廖維說,現階段聚陽最大的產能是在越南與印尼。 另一個觀察重點是川普即將就任,聚陽決定派人到美國瞭解,未來川普的美國製造再起的新政策,勢將牽動世界製造業版圖的大遷移。…(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14期)
【延伸閱讀】
■ 這家公司 靠200員工賺贏聯發科■ 如果你愛上的她,大你17歲......■ 上班族小確幸 今年年終多2.4天■ 臺東「霍爾移動城堡」主人往生 留下無解的傳說■ 2017搭哪家航空最安全?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