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40年 譚敦慈父1習慣 成功阻絕併發症

飯後適度活動與走路,有助延緩血糖上升。(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飯前飯後血糖波動大,容易傷害心血管,也不利於血糖控制。無毒教母譚敦慈實測,若在飯後癱在椅子上休息,血糖就會來到100mg/dl,若是有輕度活動,例如在家裡走一走,「我的血糖就永遠在100mg/dl以內」,而她的爸爸秉持飯後走路習慣,罹患糖尿病40多年,都沒有產生併發症。

譚敦慈上「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中指出,她是沒有糖尿病的,但曾經裝過連續血糖偵測儀,來了解血糖變化,她的飯前血糖大概是80 mg/dl,但是如果吃完飯,就癱着休息的話,大概一段時間後,血糖就會來到100 mg/dl。

譚敦慈說,如果飯後她馬上起身活動,例如用除塵紙拖把,在家裡走一走,她的血糖,就永遠在100 mg/dl以內,但是如果是癱着的話,就會來到100 mg/dl以上,所以她都是吃完飯後,立刻收拾把碗筷,擦一擦桌子,很輕鬆的走來走去,建議大家也可這麼做,來避免飯後血糖升太高。

譚敦慈說,她多年來,也習慣早餐吃完後去爬山,飯前、飯後的血糖,差距都在10至20mg/dl之間,連30mg/dl都達不到,裝連續血糖偵測儀,是爲了確認對血糖控制的方向,偵測了之後,就大概知道自己要怎麼做。

譚敦慈並指,她的爸爸罹患糖尿病40多年,直到往生時80幾歲,視力、腎臟都是好的,有一個很大原因是,爸爸在飯後一定走路半個小時,爸爸很喜歡吃冰淇淋,但會控制,1小盒得分3天吃,若是那天有吃一點點冰淇淋,就會走路1個小時,因此,幾十年糖尿病都控制得宜,沒有產生併發症。

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在「如果雲知道」節目中指出,飯前與飯後2小時血糖,理想是不要超過30至60mg/dl,若差距大,除易餓想再吃,還會想睡,且非常傷血管,「每一次(血糖)巨幅波動,都是一個(血管)損傷」,會傷心、傷腦、傷視網膜與傷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