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銀行家/科技與雲端創新 金融業的互聯網進化術
全球金融服務趨勢丕變,臺灣面臨許多新科技及服務模式之挑戰,未來的金融業務將有別以往,在雲端、行動、大數據、O2O等趨勢洪流襲擊下,金融業如能掌握趨勢,瞭解數位金融服務創新模式、進而擬定策略,將來必能繼續生存、茁壯。
爲協助金融業擬定創新的金融服務策略與營運模式,臺灣金融研訓院與臺灣微軟公司特別舉辦「數位金融服務創新模式與策略研討會」,邀請微軟中國雲計算與企業事業部CAT部門總經理麥超俊、中華資料採礦協會榮譽理事長謝邦昌,以及微軟大中華區雲端事業發展部門副總經理周旺暾,共同探討最新科技創新與雲端技術之發展與服務應用,以提供金融業着手推動金融服務創新之實用建議。
長期觀察中國大陸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麥超俊表示,現階段中國大陸銀行業面臨的挑戰包括消費者信貸餘額下降,紛紛轉至P2P(網路貸款);客戶、存款受到微信衝擊而大幅流失;銀行營運模式落後,微信發紅包創造全新營運模式,最後則是數位金融O2O交易,讓交易場景改變,從櫃檯轉變到線上,銀行功能弱化。
「以前談雲端是要如何降低成本,現在談雲端是如何在雲上賺錢。」麥超俊指出,銀行業有強大的壓力感,其核心訴求有4大項,包括:如何互聯網化銀行業務、如何近距離接觸客戶、如何提升客戶經理和分行價值,以及如何建構場景消費。
依麥超俊觀察,在互聯網時代,有「369模式」,即科技的導入要求3個月要上線、6個月要能營運、9個月要賺錢,然而,金融業的思維要轉變,科技只是工具,要以客戶需求爲優先,透過社羣媒體貼近客戶、瞭解客戶,並將客戶想法迅速轉成服務功能,提升對客戶的價值。
他細數,中國大陸四大國有銀行已朝互聯網金融靠攏,現階段銀行主流互聯網產品類型包括金融O2O、社交、電商、直銷銀行及微銀行等5大服務。對於互聯網金融對業務鯨吞蠶食,傳統金融業從電商業者無人力切入的社區做起,除了鞏固銀行既有客源外,也藉由「中國社區大媽」的口碑傳播力量,具體做法是請她下載App使用服務,併成爲產品銷售中心,爲銀行爭取新客源及新業績。
另外,透過科技,銀行要如何更貼近客戶,吸引客戶、綁住客戶,是互聯網金融的價值。
從大數據在金融業應用的角度觀察,透過社交、電商等互聯網工具,蒐集相關資訊,麥超俊進一步表示,現在數據分析成本低很多、收集儲存成本也低,門檻下降了,Data跟別人不一樣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