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出行CEO崔大勇:基於車聯網的出行平臺更容易切換到無人駕駛

(原標題:T3出行CEO崔大勇:基於車聯網的出行平臺更容易切換到無人駕駛)

訪T3出行CEO崔大勇

後來者的籌謀

我們估算在全國範圍內推進整個業務,從市場的開拓、拉新到達到一定的市佔率基礎資金量至少需要籌備100個億。

中國經營報》:2019年,T3出行進入網約車市場時,行業競爭格局似乎已經很穩定,作爲後來者,你們的心態是怎樣的?

崔大勇:實際上,在2019年之前,幾大OEM(原始設備製造商,本文指汽車廠商)一直有進入網約車市場的想法,但基於我們對市場的基本判斷,認爲進入時機還不成熟。但從2018年以後,國家加大了行業安全合規的推進力度,整個網約車市場底層的商業邏輯開始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在這個時間,OEM端就看到了市場機會很大,這是第一。

第二,整個網約車行業的競爭本質上是基於車上的重度服務體驗,有對車輛的要求,對司機服務態度的要求,也有乘坐體驗的要求,實際上以OEM爲背景的我們更容易打通產業鏈的上下游,既能從平臺上考慮規模,又能從車輛端、服務端入手,將縱深度、垂直度做得更好。

基於這些考慮,OEM入局勝出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所以在2019年三大央企會聯合起來進入這個市場。

《中國經營報》:T3出行當時是攜百億資金進入的出行市場,爲什麼是100億? 你們當時是如何評估網約車市場進入門檻的?

崔大勇:網約車是一個比較重(資產)的市場,需要大的資金、大的人力投入,需要有平臺規模上的效應,所以當初我們在做出行方案時,團隊做了一個基本測算,即在網約車行業,生存的基礎是市佔率必須要達到行業15%以上的份額,只有這樣,企業纔有存活下去的可能性。據此我們估算在全國範圍內推進整個業務,從市場的開拓、拉新到達到一定的市佔率,基礎的資金量至少需要籌備100個億。

因爲當時一個基本的想法就是,我們入局以後不要一邊打仗一邊再去融資,那樣壓力會很大,而且容易受到資本左右而背離我們的初衷。所以我們就想,事先把這樣一個邏輯和想法以及推進的策略講清楚,大家如果認同,那我們就共同集中精力去做這個市場,做好客戶的服務工作。所以就先融了100個億,然後入局。

在充分競爭的市場打造決勝的要素

實際上,我們用GP+LP的方式搭建了一個基金,既能保證我們在大的戰略方向上的正確,又能充分調動整個以經管會爲主的、自主經營靈活性,這兩點是極其重要的。

《中國經營報》:在籌備T3出行的時候,你們不僅估算了進入的門檻,還強調了一定要選擇GP+LP的基金管控模式來搭建公司組織架構,原因是什麼?

崔大勇:這主要是基於網約車的行業特徵作出的判斷。如上所述,網約車行業既需要有互聯網的要素、規模的平臺效應,也需要有服務性的體驗,就是更線下的面對面接觸的體驗,這兩個方面加在一起,尤其是在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裡去做的話,如果體制缺乏靈活性就會有大的問題。

實際上,我們用GP+LP的方式搭建了一個基金,既能保證我們在大的戰略性方向上的正確,又能充分調動整個以經管會爲主的、自主經營的靈活性,這兩點是極其重要的。所以,通過基金這種方式投資到T3出行以後,T3出行就會在一種規範市場化的治理結構下,既有規範的、合規的運營體制給予保障,又能保證決策的靈活性。在我看來,這也是我們最終入局的時候能夠決勝的第一要素,如果沒有這個要素,後面就很難勝出。

《中國經營報》:能否舉例講一講你們現在的決策流程是什麼樣的?

崔大勇:現在是這樣,比如涉及到整個T3出行大的戰略方向,以及重大投資,這些都需要董事會的認可,當然方案是由我們經管層提出的。而在董事會決策的大的框架內,所有細節的開展和推進,比如開城的計劃、上車的數量,包括具體到一個城市端運營的節奏,都是由經管會進行充分討論後由CEO做出最終的決策。所以,我們現在的決策靈活度和決策的速度、效率非常高。如當初所設想的,既有規範的公司治理結構,又具備市場化的決策靈活度,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中發揮了體制和機制上的優勢

產業遠期的規劃

從產業的遠期看,這兩條線最終一定會彙集在一起,基於未來無人駕駛的場景,我們會做一個更大的爆發和協同,去共同服務市場和用戶

《中國經營報》:我們知道,T3出行的誕生有着大的國家戰略的背景——大T3項目,後者還有一個重要的板塊就是科技平臺板塊,能否介紹一下T3出行在大T3項目中的位置及其使命? 未來大T3項目中的科技平臺板塊與出行板塊之間會有怎樣的協同?

崔大勇:我們起的名字叫T3出行,這個名字源於三大部委跟三大央企確立的一個大T3整體項目規劃,這個項目規劃主要是基於未來產業20年的發展方向、戰略定位的判斷,大家共同去做一些事情,從而成立的T3項目組。其中,T3出行就是未來發展“平臺運營方面”的一個公司,還有一個也在南京成立,叫中汽創智,我們內部管它叫T3科技,也是基於未來發展而設計的,但主要是基於車輛端的,包括在底盤的平臺、新能源以及無人駕駛這三個領域進行前沿性開拓,而且是集中研發。

總體來看,目前大T3項目裡,至少有兩個主力的方向,T3出行是基於平臺和服務,針對未來20年的定位所做的建設;T3科技是基於整個未來無人車,從底盤、能源到整個智能駕駛這三個領域上的突破。從產業的遠期看,這兩條線最終一定會彙集在一起,基於未來無人駕駛的場景,我們會做一個更大的爆發和協同,去共同服務市場和用戶。

《中國經營報》:你認爲這場“會師”會在什麼時點或節點到來?

崔大勇:我們自己判斷無人駕駛的一個拐點是在2027年。因爲到那個拐點,網約車行業在商業化運作、技術、客戶體驗,包括一些法律法規的建設上都能夠有一定的進展。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基於對成本的判斷,因爲無人駕駛的一些電子、電器設備是遵循摩爾定律的,到2027年,我們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這些設備的成本也會大幅降低,因此無人駕駛的單公里運載成本和我們現在“人+車”的成本會達到一個相對接近的水平。到那時,從我們B端運營公司的角度來看,用戶對無人駕駛車輛的使用願望就會極其強烈,會逐漸提升滲透率,提升在服務車輛中的佔比。

那也應該是我們優勢集中爆發的一個拐點,因爲真正到萬物互聯、無人駕駛的時候,這裡面最關鍵的要素,一個是平臺,一個是車輛。OEM入局,我們的核心優勢是在車輛端,加上T3出行經過這幾年對平臺端的探索、對客戶運營經驗的積累,以及我們大數據能力的提升,這幾個要素和無人車的結合,最終能量的爆發會是比較強的,我們很有信心

藉助資本的力量

T3出行投入運營一年半以來,兩大陣營股東對我們的賦能是極其重要的,這也是我們在融資的時候要找戰略投資者的原因。

《中國經營報》:T3出行一入場就拿到了騰訊、阿里的投資,同時,衆所周知的是,騰訊、阿里都是其他網約車平臺的投資方,你怎麼看騰訊、阿里這種投資策略,他們是佔賽道呢,還是在做一些差異化佈局?你怎麼理解其商業行爲背後的邏輯?

崔大勇:在我們成立之前,他們就聯合投資了T3出行。從這一點你就可以看出,他們投T3出行的信心是跟別人不一樣的,甚至在投T3出行的時候,共同選擇投給了我們。所以從結果導向來說,他們對我們的信任度是極其高的。

我們的股東從結構上應該說分爲兩個大的陣營。一個是以三大OEM爲主的陣營,是主機廠,另一個是以阿里、騰訊爲主的互聯網平臺公司。T3出行投入運營一年半以來,兩大陣營的股東對我們的賦能是極其重要的,這也是我們在融資的時候要找戰略投資者的原因。

第一,從三大OEM角度來看,他們在車輛上和運力組織上,對企業的賦能是極其強大的。T3出行能夠實現快速地增長,跟三大OEM的賦能密不可分。

第二,基於互聯網的兩大平臺——騰訊和阿里,他們在技術能力上和平臺支撐上,甚至包括流量導入上,對我們來說有非常大的支撐。尤其是互聯網的基因和平臺技術的支持,讓T3出行在網約車行業裡成爲了一個新物種。而“OEM+互聯網平臺”兩大基因的組合,使我們這個新物種在市場上展現出更強的競爭能力。

本版文章均由本報記者屈麗麗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