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只能靠吃藥? 4招「行爲治療」效果比安眠藥還好
失眠已成了現代人共病,臺灣睡眠醫學會委託研究顯示,全臺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11.3%,國人服藥量也高得嚇人,衛福部食藥署統計指出,臺灣每年服用3億2千7百萬粒安眠藥,等於每人一天要吞14粒。爲了解決失眠患者對藥物的依賴,高醫精神部推行「認知行爲治療」,透過4方法減低每日服藥劑量,一名嚴重患者在施行1個月後,成功將3劑藥減爲2劑,效果顯著。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蘇振翔表示,示當睡眠被完全剝奪後,會出現躁動不安、注意力下降、短期記憶變差等情況,少數人甚至會出現錯覺、幻覺、妄想與視覺錯亂等症狀。即便是縮短睡眠的時間來進行部分睡眠剝奪研究,亦有機會致使工作效能部分下降。
蘇振翔診間觀察發現,民衆並非喜歡吃安眠藥,而是很多人不知道除了吃藥外,還有其他治療選擇。而安眠藥的優點爲藥效快,缺點則是停藥後容易復發,因此,許多患者會對吃藥、睡覺感到焦慮,睡眠品質越來越差,藥量也越用越大。
▲失眠只能靠吃藥?4招「行爲治療」效果比安眠藥還好。(圖/示意圖/記者嚴雲岑攝)
爲了解決失眠患者困擾,高醫精神部利用認知行爲治療概念,設計出一套針對睡眠障礙的非藥物治療協助方案,內容分爲四大部分,分別爲:
(1)睡眠衛生契約:條列重要的睡眠衛生事項,並與個案約定遵守(2)學習放鬆技巧:安排生理回饋治療,並提供放鬆光碟回家持續練習(3)睡眠日記:紀錄就寢、起牀的時間及大致的入睡時間(4)睡眠調整:利用刺激控制法與睡眠濃縮法修正睡眠習慣及時間。
蘇振翔解釋,睡眠放鬆技巧中,有提供3种放鬆方法,包括腹式呼吸、冥想式放鬆及漸進式肌肉放鬆,每套約2分鐘可做完,睡前施作效果最佳。睡眠刺激控制法則是要求病患,除了睡覺與性行爲以外的時間不用牀鋪,讓大腦認知「牀等於睡覺」,進而達到制約效果。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蘇振翔。(圖/高醫提供)
高醫精神部團隊過去1個月曾收治8名長期使用兩種以上高劑量安眠藥的個案,在接受認知行爲治療後,不僅自覺睡眠狀況改善,睡眠自我評量表的分數亦呈現進步,並有3名個案的安眠藥使用劑量獲得下降,另2名錶示願意嘗試減低安眠藥劑量。
其中,最嚴重的患者是名50多歲女性,原本需服用3線高劑量藥物,且用量皆超過最高建議標準,在經過1個月的訓練後,成功將3線藥物減爲2線,不僅睡眠作息、品質改善,每天服藥量也減量1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