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常德保衛戰首位黃埔軍魂(莊秉漢)
彭士量將軍,黃埔軍校第四期,常德會戰中犧牲的第一位國軍將領。(圖文:莊秉漢)
彭士量將軍,黃埔軍校第四期,在常德會戰中,與日軍於石門血戰8天8夜,在抗戰火線寫好遺書,深知毅然獻身革命,早有壯烈犧牲以報黨國的一天,他可以說是黃埔軍人的一個縮影,在黃埔建軍99週年的此刻,謹以彭士量將軍的英雄偉績,傳達千千萬萬締造近一世紀的黃埔軍魂。
彭士量(1906-1943年),湖南瀏陽人,兒時喜歡聽父執輩講述岳飛、文天祥等抵抗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故事,小小心靈種下國家民族意識的種子。6歲到中學畢業,學業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民國13年,彭士量遵從父親的建議,考入湖北漢口的明德大學,不過唸到大二那年,他感受到軍閥割據國勢羸弱,列強瓜分中國,毅然以革命救國爲自任,決定放棄大學文憑,他說服父親原先的反對,效法班超投筆從戎,轉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他與謝晉元、張靈甫、胡璉、李彌等爲第四期同學,在風起雲涌的大時代,接受革命搖籃的軍事教育與三民主義薰陶,畢業後,分派到陸軍第十師,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追隨國民革命軍投身北伐,在南潯線的戰鬥中,他親自率軍衝殺,屢立奇功、以少勝多擊潰孫傳芳軍隊,充分展現軍事作戰指揮長才。
北伐統一中國後,彭士量深得長官嘉許,民國17年擢升31師副團長、87師團長。民國21年,他遴選到陸軍大學第十一期深造。畢業後,歷任陸軍第83師上校參謀處長、第5補訓處上校團長,及預備第4師少將參謀長、副師長等職。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彭士量奔赴抗日前線,先後參加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等大小戰役,屢建戰功,榮升第73軍暫編第5師師長。
民國32年11月,日軍爲擊滅中央軍,粉碎國軍續戰能力,牽制國軍把兵力轉用於滇緬戰場,決定要在湖南常德地區發動進攻,目的要切斷國軍補給線命脈,日軍稱之爲「常德殲滅作戰」,國軍稱爲「常德會戰」。日本的中國派遣軍向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下達作戰命令,其傾盡5個師團、4個支隊兵力,還調動汪精衛的僞軍,250餘架飛機,總計兵力14.5萬人,直撲常德而來,蔣中正委員長很快就得知日軍意圖,命令締造過「臺兒莊大捷」的國軍英雄──孫連仲代理該戰區司令長官,擬定「常德保衛戰」作戰計劃,孫連仲隨即部署三道防線應戰,其中一道外圍防線,他要求國軍第73軍第15師(師長樑祇六)、77師(師長郭汝棟)、以及師長彭士量的暫編第5師扼守石門縣城,由於石門位置在常德的西北方向,距離常德約100公里遠,爲常德的前哨站,這3個師務必牢牢守住石門這一據點,才能阻止日軍侵犯常德。
彭士量師長所率領的暫編第5師,在幾個月前才參加鄂西會戰,當時日寇挾數萬之衆,聯合海陸空軍優勢進犯洞庭湖沿岸,妄圖奪取農民夏收的米糧,彭士量率部於華容城郊陣地展開殊死決戰,彭師長是一位深得部隊軍心的好長官,儘管國軍武器裝備處於劣勢,仍然身先士卒親赴前線,他位居師長之尊,夜不解衣,晝不分爨,與士兵同處,部隊基層深受感動,全師戰鬥意志高昂,節節抵抗寧死不退,彭士量軍陣地幾度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戰鬥相持一個多月,屢挫日寇威風,最終日軍敗退而返,彭士量師長順利完成保收秋糧的任務,也打出了暫編第5師的聲威,當時日本前線電臺在廣播中稱譽國軍73軍暫5師爲「戰意堅強,不可輕侮之師」。不過,這場戰鬥也造成彭士量的師部傷亡過半。
這一次「常德保衛戰」,彭士量奉命固守外圍防線的石門,他自知暫編第5師剛打完鄂西會戰,戰鬥力尚未恢復,偏偏日軍再次發動攻擊,對於石門勢在必得,彭士量已經做好與陣地共存亡的犧牲準備,他率5000餘人抵達石門後,當即命令部隊構築工事,補充彈藥。孰料,11月6日,國軍的陣地工事還未完成,日軍兩個師團即兵分三路圍攻石門而來。日軍步兵、戰車如兇猛洪水般涌入國軍守城防線,並以飛機、大炮優勢火力掩護下,瘋狂轟炸石門縣城,彭士量師長帶領守軍沉着應戰,明知深陷敵人重重包圍,他仍鼓舞弟兄奮勇殺敵,勉勵暫編第5師要死守石門城,然而,日軍一波波熾烈炮火太過猛烈,我軍陣地工事全部被毀,守軍傷亡慘重,彭士量師長爲保存有生力量,指揮部隊往石門附近的大尖山陣地固守。
11月8日,日軍部隊繼續挺進攻擊,欲拔除大尖山陣地,彭士量師長高呼:「不能讓敵人進來一步!」將士們聽從彭師長指揮,個個英勇力戰不屈,一次次與日軍近身白刃肉搏戰,往返衝殺,只要日軍攻進陣地來,彭師長率暫編5師就打回去,只要哪裡戰火激烈,彭師長本人就往那裡來指揮作戰,儘管日軍數萬之衆火力猛撲,國軍還是奮力還擊,硝煙瀰漫戰場,陣地前躺滿了屍體,最後日軍未能得手,無功而返。
日軍多次增援軍力,始終無法攻下石門,爲了攻佔石門,決定使出殺手鐗,開始施放毒氣,這泯滅人性的毒氣戰,導致紅土坡的國軍加強營全體官兵全部壯烈犧牲,日軍有了破口,開始突破防線,採東、西、北三面分割包圍,此時,國軍第73軍陷入混亂,軍部與各師的聯繫被迫切斷。
戰區指揮官孫連仲獲悉第73軍恐將全軍覆沒,立即急電第73軍放棄石門,但第73軍正與日軍全線如火如荼激戰,根本無法突圍而出。爲了挽救整個73軍,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彭士量師長挺身而出,自告奮勇要掩護73軍的第15師、第77師撤退,11月14日晚上,彭士量師長指揮暫五師僅剩2,000多名士官兵,阻擋7萬多名日軍,力圖爲第73軍突圍斷後。
孫連仲電蔣中正何應欽陳誠等彭士量師長死守石門忠勇捐軀請優予核恤。(圖片來源:國史館)
國民政府明令褒揚師長彭士量等准入祀首都忠烈祠(圖片來源:國史館)
15日清晨,日軍趁夜色仍顯迷濛,幾處城垣已被突破,步步進逼巷弄戰,彭士量師長親自帶領一個警衛連力拚日軍,途中找到走散的73軍軍長汪之斌,他果斷的和汪軍長說:「軍座,您帶主力趕快出城向西撤退,我帶暫5師爲您作掩護」。軍長汪之斌盱衡爲保留主力,忍痛與彭士量師長別離。下午3時許,暫5師全體官兵爲完成掩護友軍突圍,引誘敵軍深入城內,展開殘酷的白刃肉搏戰,彭師長親臨督戰,兩方短兵相接,殺聲震天,但是敵衆我寡,彭師長的部隊傷亡殆盡,敵人加緊圍攻,國軍陣地相繼毀滅,不過,彭師長成功完成掩護主力撤退任務。
最後,彭士量師長將殘餘的士兵集合起來,準備在石門西郊逆襲,在組織部隊渡渫水河時,不幸遭敵機槍射中要害身受重傷,他在彌留之際,他對部下力呼:「大丈夫爲國家盡忠,爲民族盡孝,此何憾焉!」犧牲時,年僅37歲。彭士量師長血戰8天8夜壯烈成仁,是國軍在常德會戰第一位戰死的將領。
在收殮彭士量師長遺體時,在軍服袋內找到兩份遺書,遺書內容是:
第一封遺書是給暫5師官兵:餘獻身革命,念年於茲,早具犧牲決心,以報黨國,茲奉令守備石門,任務艱鉅,當與我全體官兵,同抱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殲彼倭寇,以保國土,倘於此次戰役中,得以成仁,則無遺恨,惟望我全體官兵,服從副師長指揮,繼續殺敵,達成任務。師長 彭士量 十一月十二日
第二封遺書是給妻子王蘇政:餘廉潔自守,不事產業,望餘妻刻苦自持,節儉以活,善侍翁姑,撫育兒女,俾餘子女得以教養成材,以繼餘志。此囑。秋湖 十一月十二日
石門一戰,國軍第73軍傷亡人員接近80%,如果沒有彭士量師長帶領的暫5師作掩護,協助全軍突圍而出,傷亡數字會更大,彭師長與日軍浴血奮戰8天8夜,以一師之力消耗日軍大量兵力,拖延敵人進犯時間,使國軍「常德會戰」得以做足充分準備,最終打下漂亮的一仗,倘沒有彭士量師長與石門共存亡,常德會戰的結局也許也會被改寫。因此,國民政府追授彭士量爲陸軍中將,湖南衡山「南嶽忠烈祠」有烈士的紀念碑、遺書和墓地,臺北圓山忠烈祠有烈士的靈位,永受海峽兩岸華人的景仰追思。
彭士量師長安葬於湖南南嶽衡山忠烈祠之墓地。(圖文:莊秉漢)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