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互聯網金融機構成功經驗 6策略加快銀行數位轉型
▲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其他產業的轉型。(圖/金融研訓院提供)
撰文:蕭俊傑
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其他產業的轉型。在中國大陸,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紛紛跨界金融業,利用自身的流量與數據優勢,在業務模式和金融產品方面展開創新,對銀行傳統的「存、貸、匯」業務提出了跨界競爭和挑戰,改變人們的支付習慣、借貸融資方式、投資理財管道,使得資金可以便捷、高效地在市場間流動。
在互聯網與金融相互融合的過程中,產生出包括P2P、電商小貸、衆籌、互聯網理財、第三方支付、生活情境、網上/移動銀行、互聯網保險、代銷等多種類型的細分業務。
現階段的競爭焦點集中在3大領域,即:以P2P、電商小貸、衆籌爲核心的互聯網投融資類,由余額寶帶動的互聯網貨幣基金理財產品類,以及大量的移動支付與生活情境的結合機會。
6個方向提升銀行數位能力 對傳統金融機構來說,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共存,IBM認爲兩岸的銀行應該從6個方向借鑑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提升自身數位能力:
1. 利用大數據豐富風險管理方式:
與歐美市場相比,中國金融業的徵信體系尚不成熟,大量的小微企業由於風險不透明導致融資困難,超過4億的個人消費者缺乏有效信用評等而無法貸款。阿里小貸、拍拍貸等互聯網平臺正是利用了大數據手段,有效選擇客戶、識別風險、指導利率定價。未來,隨着中國大陸信用機制和數據環境的日趨成熟,商業銀行完全可以學習互聯網金融的數據化風控模型,提升在信貸業務開展過程中的風險控制能力。
中國大陸有超過5,500萬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家庭金融資產10萬美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佔比逾90%,隨着互聯網技術興起,傳統金融機構有能力以低成本、高效率服務低收入人羣和小微企業,探索差異化的「普惠金融」定位。如中國平安利用「陸金所平臺」實現資金從東部向西部流轉;利用「橙e網」實現面向供應鏈小微企業的平臺化金融運作。
3.從產品至上變成客戶至上:
餘額寶之所以能夠引發互聯網理財風暴,除高收益率因素以外,關鍵在於遵循「客戶至上」的原則,將互聯網產品與金融產品設計相融合,創造出卓越的全新客戶體驗。因此,銀行需要改變傳統的產品至上觀念,向互聯網企業學習「開放、平等、創新」的互聯網思維,推出創新的產品、定價與服務,真正實現「以客戶爲中心」的經營模式轉型。
在通路佈局、營運模式、IT能力進一步提升的支持下,銀行全通路客戶體驗將成爲常態──社羣網路、網路銀行、分行、客服中心等資源得到有效協同,實現創新的行銷方式、全通路的銷售、個人化的金融服務,讓消費者可以按其所需,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多種模式取得7天24小時不間斷的金融服務。
5. 引入跨界競爭、加速產業轉型:
來自互聯網、運營商、垂直行業的領先者們紛紛介入金融創新,利用自身在流量、數據、能力等方面的優勢,扮演跨界創新急先鋒旳角色,對傳統金融業產業模式和盈利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政策環境方面,中國大陸政府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速利率市場化、推動混業經營。在此背景下,兩岸的銀行都應該更積極擁抱互聯網,加大創新舉措,在激烈的行業變革中捕捉機會。
隨着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日趨複雜,各領域的監管措施變得更加規範。銀行在開展創新的同時,應該積極應對市場的變化趨勢,掌握監管變化帶來的「政策紅利」,既要大膽創新,又要謹慎敏感。例如:美國Lending Club正是積極應對政策監管變化,修正業務模式以提高公信力,實現後來者居上,進而躍居美國P2P市場的領先地位。
*小辭典
長尾客戶、長尾需求: 長尾(the long tail)是指以往商業思維習慣以80/20法則來看待客戶,重視20%、少數位於需求曲線頂端的市場與客戶,現在轉向看重曲線尾部爲數衆多、80%的市場,屬於此端的客戶與需求,稱爲長尾客戶、長尾需求。
應對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機遇與挑戰,不同商業銀行應該充分結合自身資源與能力優勢,選擇適合的發展戰略,因地制宜地展開互聯網金融創新與數位轉型。IBM經過縝密的研究分析,制定了「迎、戰、合」3種戰略定位……
※ 精彩全文,詳見《臺灣銀行家3月號》。※ 本文由財團法人臺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