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如死」 臺灣人口紅利消失後會發生什麼事?
●李沃牆/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爲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
先總統蔣中正曾說:「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但勢隨時轉,這目標愈來愈難實現。據內政部8月所發佈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臺灣地區人口有8萬8,098人死亡,但卻只有8萬5,961人出生;這不僅是死亡人數與新生嬰兒數首度出現交叉,也是臺灣人口自然增加史上首次出現負成長;因而有論者謂之「人口死亡交叉」。若按此趨勢發展,國發會人口推估指出,明(2020)年臺灣地區的死亡人數將近18.1萬人、同時出生人數僅有17.8萬人,到2022年變成人口負成長(含移民)、2027年人口紅利將消失。國父孫中山說:「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人口紅利消失除了對臺灣競爭力造成重大威脅外,說是重大國安危機亦不爲過。臺灣人口老化趨勢陡峭程度超過日本,出生率又低於日本1.4人;除了將使人口結構逐漸惡化,人口紅利消失外,對國家、經濟社會及你我有何顯著影響?
50年代,臺灣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不到3%,但到了90年代已躍升爲7%,臺灣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3月底,臺灣戶籍登記65歲以上老年人口計331萬人,佔總人口14.1%,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而於8年後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速度之快尤勝於日本。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口紅利的消失。何謂「人口紅利」?按全球一般性定義,人口要有紅利,必須是「15至64歲的工作人口比例佔超過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二以上,且撫養比低於50%」。扶養比定義爲(「0至14歲幼年人口加上65歲以上老年人口」除以15至64歲青壯年人口)×100;臺灣目前約4至5位勞動生產者扶養1位老年人口;但2025年後,這數字將是3.4比1;2065年時則成爲1:1。另一項指標是「勞動參與率」,係指勞動力佔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率,也就是在 15 歲以上民間人口中有參與勞動的比率。因勞動力包含就業者與失業者,故無論是就業者或失業者的增減,均會影響勞動參與率的升降。2019年7月,臺灣的勞動參與率爲59.28%,均低於日、韓及美等國。隨着少子化及人口老化日趨嚴重,勞動參與率還會持續下降。有道是:「生之者寡,食之者衆」;未來,四大退休基金、健保都難逃破產命運。再者,扶養比增加,將是年輕人難以承受之重。
人口紅利消失也將反映在房屋的需求,進而影響房市變化。據營建署統計,目前全國低度使用(用電)住宅宅數(也代表無人居住的空屋數)逾86萬戶。此外,臺灣的住宅平均家戶人口也從1990年的4人減至2.7人左右,意謂剛性的購屋需將難以再支撐房市;尤有進者,少子化及人才外移日趨嚴重,加上薪資凍結、房貸所得比居高不下,空屋危機山雨欲來。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101學年度,全國大專院所有學生人數共135萬5,290人,105學年度即減少至130萬9,441人;107學年度共有大專院校161所;但學生總數已大幅減至124萬4,822人。依人口模型預測,未來10年內大專入學學生人數將逐年遞減,估計減少10萬人。屆時,至少30家,嚴重者甚至50家學校面臨關門大吉。10年後,你的大學母校還在嗎?此外,當大學招生人數銳減時,以往靠出租房子給學生的包租公、包租婆不僅榮景不在,恐怕連房子都賣不掉。詩云:「嫦娥應悔偷靈藥」;對此,當初主張廣設大學的人,萬萬也沒想到會有今日。
▼不只大專院校的學生數降低,國中會考人數也逐年下降,一所學校的學生從千人下降到百人。(示意圖/記者周宸亙攝)
經濟發展受限 長期陷入停滯
令人憂心的是,近40年來,臺灣每10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下降近2%,目前正處於「保2」邊緣。在少子化、人口老化、勞動參與率下降、薪資停滯及人口紅利消失下;消費、投資及生產活動所受衝擊不言可喻,經濟恐長期陷入停滯衰退。
2年前,日本有一本半年狂銷30萬冊,書名爲「未來年表」的暢銷書。作者在書中提出幾個日本未來將發生的關鍵年表,包括2018年,國立大學面臨倒閉危機;2020年,有一半的日本女性年齡超過50歲,生育將再下降;2027年,日本血庫將嚴重不足,許多重要手術無法進行;2030年,銀行、醫院、安養院逐一從地方消失。2033年,每3戶就有1戶是空屋;到2050年,可能因糧食缺乏而衍生世界性糧食危機;若再將時間拉長至西元3,000年,日本人口數恐怕僅剩2,000人而亡國。或許這議題關乎每個家庭、社會及國家,甚至左右你我的未來,故而引發衆多讀者關注及共鳴。
臺灣與日本的人口及社會、經濟結構變化極爲類似;但「日本病」卻早於臺灣發生。日本安倍政府有感於人口快速老化以及少子化的雙重衝擊下,已成爲國家經濟衰弱的關鍵原因;不僅將教育及育兒列爲施政優先政策,並砸下1.25兆日元(約3,600億臺幣)重本,以做爲免費學齡前兒童教育支出。平情而論,此政策即可減少家庭支出,進而提升家庭消費,不失爲一石二鳥之策。
▲臺灣育兒三大補助包括:2-4歲育兒津貼、準公共幼兒園,以及娃娃車屆齡汰換。(圖/翻攝潘文忠臉書)
臺灣的新制育兒政策甫於8月1日上路,內容包括:0至4歲幼兒每月育兒津貼2,500元、送公託每月補助3,000元、送到加入準公共化的私託與私人保母每月補助6,000元、六都以外縣市,2至5歲幼兒就讀公幼免學費,以及就讀準公共化幼兒園補助,家長每月最多繳費不超過4,500元。相較日本所砸下重本,這新制育兒政策實微不足道;而且又與各縣市既有的托育政策疊牀架屋,效果着實有限。政府政策若是短視近利,施政流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未能對症下藥;則難看到長期效果,最後將徒勞無功,徒喚奈何。
熱門推薦》
►我將來還能領到勞保退休金嗎?
►希望將來我病痛時健保還在
►看更多【李沃牆】專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