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整頓民企迎來改革紅利
旺報社評
北京針對金融科技、網路平臺及補教事業的一連串整頓作爲,市場譁然,除相關企業股價重挫,進而拖累陸港股市外,外資對大陸突如其來的加強監管舉動,也深感憂慮與不安,害怕還有其他未爆彈尚未引爆,紛紛退場觀望。一向看好中國投資前景的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在接受CNBC專訪時表達了憂慮,認爲北京無預警加強國家控制,從資本面打壓科技新創與上市企業的行爲,將讓投資人心生畏怯,對中國投資環境失去信任,最終會選擇離開這個市場。長期以往,大陸經濟前景與資本市場發展,恐怕將不甚樂觀。
防止市場競爭失控
羅奇雖非全面看壞大陸市場,但提出明確的警告,若外界對大陸政治風險的擔心超過對市場利益的期待,資金將大量外逃,對大陸整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發展將非常不利。這個風險確實存在,但北京加強改革的決心並未動搖。
原因不難理解,不管是針對阿里巴巴與騰訊的壟斷行爲,或是滴滴出行的資訊外泄疑慮,再或是可能動搖教育根本的補教事業亂象,北京對外想要傳達的訊息只有一個,就是任何商業模式的運作,都不能妨礙市場競爭的本質,更不能有害國家整體發展。但一些行業已碰觸紅線,大陸必須及早整頓與監管,防止失控。
強硬的作法引來外界批評,也損及衆多投資人利益,然而對大陸來說,這是必要之惡。畢竟從這幾起加強監管案例來看,普遍都有着壟斷市場、把持數據的疑慮,加上資本市場推波助瀾,更讓情況有些失控。如果放着不管,勢必會導致情勢更加惡化。如此一來,不只不利市場機能的正常運作,也可能危及國家社會的穩定。看在北京眼裡,自然不會坐視不理。
儘管外界對北京的改革多所疑慮,認爲是中央加強控制、走向集權的展現,恐將扼殺未來民間部門的活力。不過,見證40多年經濟改革歷程的大陸民企,想法截然不同。受到政府嚴格監管的阿里巴巴執行長張勇,日前在業績發表會上稱,若想確保數位經濟長期健康發展,一定需要政府部門介入監管,纔不會形成寡頭壟斷、惡性競爭的局面,這絕非應付政府監管的場面話。
從大陸工信部7月底公佈的互聯網行業專項整治行動可以清楚看出,目前互聯網巨頭彼此之間,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確實存在惡意屏蔽網址連結與干擾其他企業產品或服務運行的做法。這對許多與互聯網巨頭有生意往來的中小企業來說,無形中會增添額外的網路流量費用與經營成本,自然有害市場公平競爭。
不斷從改革獲紅利
張勇坦承,在符合政府監管要求下,若互聯網平臺之間可以試行互聯開放,解除外鏈屏蔽或任何干擾措施,一定會帶來新的改革紅利。原因很簡單,平臺互聯互通,不只可爲消費者與小商家提供更多的便利,也可在原本的互聯網巨頭之間,建立一個大循環平臺,共享用戶資訊與數據,創造更多的商業與社會價值。毫無疑問,這就是一種改革紅利。政府不出面,這種惡性競爭行爲在市場生態下,是不會改變的,政府提出要求、企業配合,市場生態就改善了。
盱衡過往大陸經濟發展歷史,就是一頁改革史。從1979年的經濟改革,到稍早前的供給側改革,再到近期的雙循環與供應鏈自主化革新,都是因應時代與環境的變遷,所做出的重大政策變革。而在這些過程中,大陸不斷獲得豐厚的改革紅利。不管是改革初期的財產權賦予,讓大陸成功脫離經濟泥淖;或是中期加入WTO,藉由人口與資源紅利,讓大陸成爲世界工廠,進而加速經濟成長;再或是近期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調整,驅動大陸朝世界市場的方向前進,都是鮮明例證。
如今,基於避免市場失序與國家長遠發展的考量,北京再度啓動新一輪改革措施,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面對外界的非議與責難,北京需要更多耐心與外界溝通,讓世界理解,大陸並不是要放棄市場經濟,更不會改走共產主義路線。在全球化的當下,與外界保持暢通的經貿與資金往來,是經濟發展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