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以「兩岸同國」維護臺灣安全
旺報社評
民進黨政府對獨派推動的法理臺獨態度審慎,立院黨團將擋下黨內所有相關提案,同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發言人普萊斯先後重申,美國將奉行「一中政策」,並將臺灣官方定位爲「民選代表」。儘管美軍在臺海巡航的頻次並未變化,但在北京看來,拜登政府對臺論述已釋放積極訊號。這兩個訊號若能讓北京認定臺海「戰略壓力」減輕,將有助於對臺「戰略定力」的維持。
北京對臺「戰略定力」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就是維持臺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經貿交流、融合發展,不急於短期內解決政治分歧問題,對臺強化「武備」,但不貿然「武統」。拜登雖不會放棄臺灣,卻不會像川普那樣,把臺灣當作橫在北京脖子上的一把刀,大陸可以更從容處理兩岸關係。不過,還必須看民進黨的判斷與迴應政策,若民進黨政府企圖「尾巴搖狗」,製造臺海危機綁架美國,局面就會完全不同。
拜登政府重申一中政策,大陸一貫堅持一中原則,美中既然在「一中」上重新確立交集,球就回到臺灣這邊。民進黨希望實現臺獨,但不放棄和大陸建立穩定關係,雖拒絕「一中」,卻不放棄解套的可能。阿扁剛上臺時提出「未來一中」,蔡英文2012年競選總統時提出「和而求同」,2016年上任前夕提出包括四項基本元素(九二會談、憲政體制、兩岸交流成果、臺灣普遍民意)的「既有政治基礎」,使民進黨兩岸路線離法理臺獨愈來愈遠、離中華民國體制愈來愈近。
相比陳水扁任內,一遇到內部執政危機,就立刻打出「一邊一國」急獨牌,向基本盤取暖,蔡總統的兩岸路線算是民進黨歷任領導人中較穩定、具一貫性的。不過,2019年北京提出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成爲分水嶺,蔡英文出於選舉利益的考量,加上美中貿易戰、香港反送中等外部因素誘導,「抗中保臺」成爲民進黨1年多的大陸政策主軸,也讓北京對其定調「謀獨」,兩岸陷入政治對抗與軍事對峙的惡性循環。
民進黨深知臺灣主流民意支持維持兩岸現狀,2019年選戰炙熱之際,卻運用話術將《習五條》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與美中對抗、香港抗中情勢捆綁一起,向臺灣民衆渲染大陸欲「急統臺灣」、消滅民主自由,將主流民意維護兩岸現狀的訴求,轉化爲以「拒統」爲核心的「抗中保臺」。這並不代表臺灣民意會更傾向獨派,反而是民進黨更靠向「現狀派」。
大陸認爲「一中」是兩岸現狀,並一再宣示堅持和統,美方重新站穩「一中政策」,改稱蔡政府爲「民選代表」,意即「一邊一國」並非美方定義的現狀。而蔡政府自2016年就堅持以《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足見她早已確認:臺灣現狀是「國家統一前」,兩岸關係現狀是「國家統一前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關係」。
民進黨二次執政5年,蔡總統、陸委會多次重申依《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的立場,並多次擋住深綠獨派的公投提案。此次立法院啓動修憲程序,最新消息是民進黨立院黨團有意壓下黨內所有涉及法理臺獨的修憲提案,看來蔡政府決心守住憲法底線。但這究竟是出於真誠認同現行憲政秩序下的兩岸關係架構,還是迫於陸方壓力或美方關切的不得不爲之舉,仍令人存疑。以農曆新年談話爲例,蔡總統變換使用「北京當局」、「中國」、「對岸」稱呼陸方,阻擋獨派修憲提案,卻以變更國徽爲交換條件,難怪大陸涉臺方面仍以「兩國論」定調民進黨,對蔡總統的善意視而不見。
不用懷疑美國支持臺灣民主,但美國有自己的內政需要與國家利益,臺灣生存發展主要靠自己,北京若認定民進黨搞「切香腸式臺獨」,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透過軍事施壓,以「切香腸式統一」策略反制,甚至不在乎臺灣民意、政黨政治等「小邏輯」,兩岸關係一旦滑向「拳頭決定論」的零和對抗,對臺灣極爲不利。
《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臺灣文化雖然多元,但以中華文化爲底蘊,媽祖、關公信仰是核心,媽祖、關公不是外國人,「兩岸同國人」。臺灣的外部環境隨着美國政黨輪替而改變,民進黨需與時俱進調整策略,堅持兩岸一中、多談「兩岸同國」,確保臺海和平。(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