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強化內循環經濟還需要更多政策
旺報社評
大陸「五一」假期前夕,各級政府密集推出有利民生及企業的政策,希望釋放消費潛力、激發市場活力以紓解企業經營壓力。不過,從節後官方發佈的數據看來,消費力道明顯不足,大陸經濟面臨的壓力不小。
大禮包刺激消費
今年以來,大陸多地出現Omicron疫情,嚴格的動態清零政策,加上俄烏戰爭等國際因素,各地經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消費所受衝擊尤甚。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同期下降3.5%,比1月、2月大幅回落。其中,商品零售減少2.1%,餐飲消費減少16.4%。消費低迷勢必對中小企業的經營造成壓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五一小長假前夕,釋放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穩經濟保民生的信號。財政部等中央部門則針對疫情管控後遺症,推出9大政策措施,幫助物流等行業保持通暢,促進產業供應鏈的穩定,並自今年5月1日至年底,對符合條件的快遞收派收入免徵增值稅。
不僅快遞行業受益於減稅政策,大陸也加快實施各項退稅減稅降費政策,針對困難行業和小型、微型企業的稅費支持力度也加大。爲儘快給企業紓困,4月以來增值稅留抵退稅進度明顯加快,5月將會退還小型和中型企業留抵稅額,此後還將加快大型企業退稅進度,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兆人民幣。各地方政府推出減免稅收、減免房屋租金、加大信貸融資支持力度等政策。
五一節後第一個上班日,由大陸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一次強調部署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紓困措施,包括退稅減稅降費、金融扶持,以保市場主體穩就業,以及推動外貿「保穩提質」的措施,以穩經濟穩產業鏈、供應鏈。
此外,爲了推動五一小長假的假期經濟,各地方政府透過派發消費券大禮包、補貼等方式刺激消費。例如四川、雲南、湖北、廣東等地結合當地實際狀況,利用發放假期文旅消費券、舉辦消費節等形式,吸引民衆消費。深圳市則在「五一」前後,透過與美團、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等形式,發放價值人民幣5億元的消費券和1億元的消費電子及家電購買補貼。深圳市民頻繁收到「留深過節」大禮包,聚焦的補貼品類多爲深圳的優勢產業,意在幫助本地產業、恢復市場信心、刺激零售業消費。
三重壓力待紓解
北京這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是希望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於提振消費而言,五一小長假無疑是重要時機,去年五一期間,旅遊人數超過疫情前的水準,旅遊收入也達到疫情前的7成以上,假期對於消費恢復、企業生產經營產生明顯帶動作用。但可惜的是,從日前發佈的數據來看,今年的五一假期並未收到同樣效果。今年五一假期總出遊人數爲1.6億人次,較去年五一下滑30.2%,只有新冠疫情前同期的66.8%;旅遊總收入爲人民幣646.8億元(新臺幣約2890億元),較去年大跌42.9%,更只有疫情前同期的44%。
不過,今年五一小長假旅遊不旺盛,並非大陸民衆消費力減弱,主要原因應該還在於上海及北京這兩個超大城市的疫情封控。爲了減少不必要的隔離麻煩,其他省市的民衆也儘可能的減少跨省跨區流動,並且還有接近4成(38.7%)的A級旅遊景區未能正常開放。相反的,「微旅遊」、「微度假」成爲今年五一假期主流,城市公園、開放式景區景點及城市近郊周邊鄉村承載了主要休閒需要,甚至郊野露營成爲這個假期最熱門的休閒方式,也顯示大陸民衆的消費力仍在。
然而,假期經濟對於短期提振消費、促進中小微企業經營固然關鍵,但減稅降費的財政政策刺激的乘數效應相對較小,恐怕不足以減緩大陸經濟所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還需要更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刺激建構內循環經濟體系,例如全國統一大市場,方能在俄烏戰爭、北約向亞洲擴張的國際局勢下,找到未來經濟升級大方向和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