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人才流失問題迫切 白皮書緩不濟急
早在民國一○○年八月,中央研究院翁啓惠院長等人發表了「人才宣言」,在後續這一年八個月,臺灣社會充斥着人才流失的焦慮。由於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漸漸地,這種焦慮感開始擴散、發酵。
從人才流失的短期問題,延伸到人才培育的長期規劃;從原本專業技術人才外移的具體討論,發散到「什麼叫做人才」的抽象定義辯論;從行政院原本不想處理、冷處理,突然變成行政院長要親自督導人才政策會報;從經建會負責統籌,發展到教育部撰寫《人才白皮書》;從原本是行政院文教政委的協調者,搖身一變成爲指責政院各部會欠缺協調的批評者。這些轉變,不可謂不大。
廿個月前,中研院翁院長呼籲政府要正視危機、解決問題,但是廿個月後,我們的教育部卻還在四平八穩地研議政策白皮書,點出一籮筐諸如產學落差、十二年國教、技職脫節等大塊頭問題。翁院長廿個月前向行政院掛的是急診,但廿個月後教育部還在做病理解析、斷層掃描、撰寫一百多頁的診斷書。看到這樣的脫序失焦,臺灣人民難免感到失望與失落。
既然當前臺灣的人才焦慮是由廿個月前的「人才宣言」而起,那麼我們就得仔細檢視一下,當初翁啓惠、施振榮、以及社會輿論等的關注焦點是什麼、建議有哪些、政府又做到了什麼?
首先,「人才宣言」所討論的人才問題,是聚焦於白領專業人士的淨外流。從此出發,就衍伸出法令規章限制、公教未能分軌、技職教育失衡、兩岸人才交流保守、政府官員待遇偏低等亟待改進的弊病。要檢視政府解決人才危機的績效,第一步就是要看看廿個月前所提出來的諸多弊病究竟解決了多少。如果明白擺在眼前的問題不做處理,我們實在不瞭解,另外去寫一本大塊頭的白皮書做什麼?
就以當前對外籍專業人士不友善的法規爲例:原本勞委會規定外籍大學畢業生要有兩年工作經驗方得受僱,而受僱起薪要達四萬七千九百元起跳。這種規定既沒有彈性也沒有產業策略思考,是既懶惰又愚笨、全世界各國僅見,只爲方便官僚管制而設計的糟糕辦法。這個規定之不合理不在於四萬七千九的數字大小,而在於行政官署根本不瞭解全球人才競逐的邏輯與重要性,也不想掌握各行各業人才延攬情境之差異,只想用一個簡單數字,便利官僚準駁之決定。
如今廿月過去了,我們要請問勞委會與行政院,這個對國際人才延攬極爲不利的規定是實質改變,還是隻是把門檻稍稍降低,本質並未更改?勞委會有與人才宣言的撰寫者溝通請益嗎?當勞委會以「照顧本勞權益」的制式觀點頑抗改變時,行政院負責督導的政務委員,有去協調解決嗎?不去處理這些當初人才宣言的建議與批評、該做的不做,另外去寫一本大塊頭的白皮書幹什麼?
教育部蔣偉寧部長在上任之初就宣佈要委託院士大老撰寫《人才培育白皮書》。但是我們不瞭解的是,不論是技職教育、產學落差、大學過多等問題,究竟有哪一項是教育部所轄的國家教育研究院陌生的?又有哪一項是歷任部長沒有面對過的新課題?如果問題不算新、討論亦不嫌少,那麼再搬出蔣部長的兩位教父級院士,另外去寫一本大塊頭的白皮書幹什麼?
《人才白皮書》所討論議題中唯一算是以往教育部長不曾面對的新題目,就是即將於明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對此,《人才白皮書》分組召集人的意見,卻與教育部截然不同。白皮書小組建議不要濫推全面免學費,以便將部分經費省下來做好高中職均質化。這個建議合情合理,也是十二年國教成功最關鍵的一環,但遭教育部悍然拒絕,只因該部根本不敢碰高層「全面免學費、不排富」的詔示。我們不厭其煩,再問一次:既然定案的指示都不能碰,寫一本無濟於事的大塊頭白皮書幹什麼?
不少政府部門習慣於用自己的邏輯、以自己的步調去處理政務,完全不理會問題的急迫性與社會的焦慮感。廿個月前民間人士向政府提醒短期迫切危機,而撰寫白皮書卻是要提出長期的解決方案!或許應該要有人以一句凱因斯的名言「長期,我們都已亡故」來提醒教育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