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丨關注外部“再通脹”可能性,系統性落實增量政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進入10月後,一系列因素正在對美國經濟前景構成兩種可能影響:再通脹或滯脹。這種預期導致美國市場出現分歧,美元指數的再次上漲也對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的影響。
9月份,美聯儲首次降息就以50個基點的幅度超出市場預期,導致市場開始進入降息交易。但是,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9月非農就業人口增加25.4萬人,遠超預期的15萬人。8月數據也從14.2萬人上修至15.9萬人,7月就業數據被上修的幅度更大,上修5.5萬人至14.4萬人。這遠超市場的預期。9月的失業率也低於預期,9月爲4.1%,低於預期的4.2%。
與此同時,受訂單激增和商業活動增強推動,美國9月ISM服務業PMI54.9,預期51.7,8月前值51.5,大幅超出市場的預期,連續第三個月擴張,且9月的擴張速度創下2023年2月以來最快。9月美國CPI同比2.4%,環比0.2%,市場預期同比爲2.3%。美國9月一系列遠超市場預期的數據導致降息交易出現劇烈逆轉,全球匯率市場出現拋售日元、做空歐元的趨勢,而人民幣近期持續升值的進程也因此中斷。
現在,市場一些分析擔心美國出現“再通脹”,從而干擾或中斷美聯儲降息節奏。這是因爲,從國際形勢看,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推動油價出現反彈,中國採取擴張性的政策也對大宗商品價格構成了支撐。而從美國國內因素看,四季度美國通脹壓力可能再起,房租通脹、核心非耐用品等可能成爲通脹的主要源頭。
另外,美國大選的不確定因素也增加了再通脹的可能性,例如,若新一任美國總統支持強勢美元的政策,或對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徵收20%關稅等,都將對這個主要依賴進口消費品的國家構成通脹壓力。應當說,在美國大選即將舉行前,市場對於各種數據均超預期的認識存在分歧,有人認爲事實上經濟並沒有那麼強。但也有人認爲通脹壓力繼續存在,但如果不繼續降息則可能對經濟產生傷害。因此,在當前不確定的階段,市場可以有各種短期的選擇。但是,從長期看,不管是哪位候選人主政,他們在競選中承諾的政策都大概率將繼續大幅增加美國的債務水平。在過去幾年,美國經濟主要由財政政策支撐,而未來的新一屆政府,則需要更多的財政支出,這可能會成爲美國長期通脹的根源。
當前再通脹預期帶來的美元走強,客觀上可能對中國新推出的一系列增量政策帶來部分外部影響,比如人民幣匯率暫時貶值等。但美國經濟並不支持其利率持續維持高位,尤其是其今年聯邦債務利息支出已經高達8920億美元。當前美國經濟數據與市場情緒相當程度上受大選干擾,這種影響或將很快消失。
我國經濟主要問題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出口仍保持國際競爭力。因此,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是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積極擴大國內需求。過去幾年,中國接連受到一系列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在此過程中,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充分顯現,但外部衝擊也影響了國內市場的信心與預期。隨着美國經濟進入軟着陸進程,而中國則開始實施一攬子增量政策,兩種不同週期下,美國因素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或將有所降低。我們應該堅定信心,隨着增量政策有序漸進地加力與加量,我國將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系統性漸進加量能夠避免由投機情緒造成的非理性波動,讓增長的基礎更加牢固,增長質量也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