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增量財政政策有利於提振信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10月1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佈會上,財政部宣佈圍繞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近期將陸續推出一攬子有針對性增量政策舉措,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這些政策措施對於恢復市場信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攬子增量政策主要包含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以及加大對重點羣體的支持保障力度。但是,財政部也強調,逆週期調節絕不僅僅是以上的四點,這四點是目前已經進入決策程序的政策,還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最受市場關注的是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決定。此前,中央政府曾有幾輪爲地方政府化債的過程。過去幾年,在疫情暴發期間,爲了穩定經濟與支持防疫,在持續減稅降費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債務不斷增加,尤其是一些隱形債務利率高且期限短,導致部分地區財政比較緊張,債務壓力越來越大,影響其在穩定經濟、改善民生等方面做增量。

此次化債方案除每年繼續在新增專項債限額中專門安排一定規模的債券用於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外,還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這將大大減輕地方化債壓力,地方可騰出更多資源發展經濟。通過債務置換後,化債資金將解決一些地方平臺的欠款現象,消除“三角債”帶來的循環堵點以及由此產生的信心不足等問題,促進經濟更好地循環。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也將被調動起來,在穩經濟、保民生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此次各部門系統性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主要是針對改善微觀主體的資產負債表,減輕他們的壓力,激活他們的積極性。比如央行降低了政策利率、存量房貸利率等,財政部提出爲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等,前者降低了企業、居民的利息成本,促進投資與消費,對承擔一定成本的銀行部門則未雨綢繆補充資本金。此次針對地方政府尤其是其隱性債務的大規模債務置換,將以利率更低、週期更長的政府債券,置換掉舉債成本高、週期短的隱性債務,不僅降低金融風險,也讓地方政府能夠“輕裝上陣”,解除一定的債務負擔後,推動地方政府形成並釋放新增支出。因此,雖然債務置換是存量的調整,但其結果將是增量的釋放。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財政部門在短中長週期內都有充足的手段釋放更多增量。首先,爲了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按照統計,第四季度各地共有2.3萬億元專項債資金可以安排使用,雖然這不屬於增量資金,但會成爲最後三月巨大的經濟增長來源。此外,財政部表示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這意味着“3%赤字率紅線”可能會突破,財政將爲了實現目標而採取更靈活的政策。而且根據財政部介紹,專項債券投向將擴大使用範圍,並支持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這種在增量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資金投向的舉措,將更大程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

鑑於財政政策的數量以及投向需要全國人大的批准,財政部門目前無法給出具體的量化目標,但提供了一個確定性的立場,那就是爲了實現逆週期目標,財政政策將會持續加力,一直到目標實現。與此同時,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方案可能加快實施,新的改革將爲中國財政政策可持續性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從長期看,應對中國財政部門化解風險以及支持各項工作的能力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