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陣亡100個理由出繪本 每個故事都是第一線社工辛酸血淚

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沈曜逸(左)、社工黃寶萱(中)、古明韻都是很有想法與行動的新生代社工。記者王慧瑛/攝影

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推出「100個社工陣亡故事」,訪談整理成一篇篇文章,並收錄成繪本集,即將在4月2日社工日出版,近來在臉書社羣掀起不少討論與迴響,有離職社工說「如果可以不要有源源不絕的表單,別像個爲表格服務的機器人,也許我就不會陣亡」。

臺北市社工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沈曜逸不諱言,體制內社工常是孤立、單兵作戰的,且被期待「社工是萬能的、什麼都要接住」,會因個案的承接不及而有無法解脫的自責,社工面臨的身心困境值得社會關注。

一名年輕社工傾吐說,實習期間看見督導與同仁討論如何協助受暴被害人,讓他很被感動,下定決心從事保護性社工一職,抱着滿腔熱血在都會區某保護性單位奉獻熱情。他回顧入行之初,訓練不到3周就開始獨立接案,平均一週接新案5至7件,定期服務個案有20案左右,每個月要聯繫一次,代表每月要提供的報告約40份,上班忙着聯絡個案,下班後要完成快到期的服務紀錄,常加班到晚間8、9點。

這名年輕社工提到,因爲案量大,服務不得不以電訪爲主,電話實在難以確切評估個案風險程度,「我常懷疑自己評估處遇的方向,擔心根本對案主無幫助,每晚睡覺都很害怕負責的個案上新聞」,深怕被大衆、民代拿放大鏡檢視服務過程有失誤之處。

他說,在睡不好、充滿焦慮情況下身體出狀況,爲安頓身心,決定離開從事不到半年的保護性工作,也開始思考「我真的適合做社工嗎?」 他認爲,如果KPI設定符合第一線實務工作者的工作時間與工作量,或許能讓社工好好扮演助人工作者,而不是成爲追逐系統上一件件待完成紀錄的機器人。

不只年輕社工身心煎熬,資深社工面臨愈來愈來多工環境,常有不如歸去念頭。一名資深社工分享,在兒少保工作多年,走過社安網1.0到2.0,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一切變得不一樣。社工單一案件負荷量變超多,不只是表格變多,被要求列管的事情也暴增,各種評估報告層出不窮,會議形式愈來愈複雜、開會前要填的資料增多,表格時效愈抓愈緊、撰寫方式愈抓愈嚴,整個兒少保護工作流程規定變成一連串繁文縟節。

這名社工還說,爲拚涵蓋率,中央規定變得走火入魔,認爲「只要通報,就有服務的需求」,完全不貼近實務現場,只是增加社工負擔。一想到未來每一案都只能開案,伴隨而來源源不絕的表單就讓人覺得心累。

她還說,每次上頭一有新要求都是先放話,隔一陣子後開始實施,一切像溫水煮青蛙,慢慢被蠶食鯨吞,可以預見未來只會更多要求、更痛苦。她直言,如果可以不要有源源不絕的表單,不要像個爲表格服務的機器人,也許就不會陣亡了。

一名從事保護性業務的社工督導吐露,會想暫時離開單位,是因爲她深深感受到「我保護大家,卻沒有人可以保護我」,內心有一股無力感逆襲。

她說,社工、督導花時間和案家建立關係、瞭解案家生活脈絡,但長官不想知道這些,且充滿不信任,上司對案子不瞭解,又想要掌握,總讓我感覺「我的個案,不是我的個案」,像在綁架同仁的專業,長官處處下指導棋,分化、架空社工和督導。

近年高雄、花蓮、桃園、臺北等地都有成立社工人員工會,爲社工權益發聲,沈曜逸提到,之前曾問過澳洲等地的社工環境,最令他深刻的是,澳洲社工一入職,會先測量一套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當地認爲,要給社工更好的工作設備,才能讓社工創造更多能量。

沈曜逸形容,近幾年臺灣社工環境是「灰色中透點微光」,臺灣社工普遍起薪在3萬7千元至4萬5千元之間,但調薪慢,有社工做了10年,薪水還在4萬5千元之間擺盪,有人評估低薪看不見未來,轉型做保險、房仲等,希望靠努力掙更高薪水,卻也讓社工界人才流失。

沈曜逸說,收錄社工陣亡故事有多重意義,許多社工離職前沒能好好梳理內心想法,透過訪談能帶起一些共鳴,讓社工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透過案例故事分享也讓後進在未來當社工路上,別再那麼痛苦折磨,可以成爲自己期待的社工模樣。

沈強調,收錄陣亡故事的初衷不是要唱衰環境,是希望透過「陣亡」的討論,揭開環境黑暗之處,讓光照射進來,促使更多人關心社工處境,讓社工環境愈來愈健全,也讓社會更理解社工。

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推出「100個社工陣亡故事」繪本集,訪談文字搭配生動插畫,讓人讀過更有記憶點。圖/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提供

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推出「100個社工陣亡故事」繪本集,訪談文字搭配生動插畫,讓人讀過更有記憶點。圖/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提供

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推出「100個社工陣亡故事」繪本集,訪談文字搭配生動插畫,讓人讀過更有記憶點。圖/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提供

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沈曜逸說,許多社工離職前沒能好好梳理內心想法,透過訪談能帶起一些共鳴,讓社工知道自己不孤單,也盼社會更理解社工。記者王慧瑛/攝影

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沈曜逸說,許多社工離職前沒能好好梳理內心想法,透過訪談能帶起一些共鳴,讓社工知道自己不孤單,也盼社會更理解社工。記者王慧瑛/攝影

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推出「100個社工陣亡故事」繪本集,訪談文字搭配生動插畫,讓人讀過更有記憶點。圖/臺北市社工人員職業工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