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課總是注意力不集中?大腦不允許我們"一心二用"
大腦不允許我們同時做好兩件事(一心二用),可以通過注意的負載理論來解釋。
注意與負載理論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隨着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徵。通常指選擇性注意,即有選擇的加工某些刺激,同時需要忽略其他無關刺激的干擾。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心理學及腦科學教授Nilli Lavie於1995年提出了負載理論(Load theory)。負載理論表明,人的注意力資源是有限度的。當前任務知覺負載的高低決定了選擇性注意過程中的資源分配。如果當前任務的知覺負載較低,其加工過程只消耗一部分注意資源,則多餘的注意資源會自動溢出,去加工干擾刺激,從而產生干擾效應;如果當前任務的知覺負載較高,有限的注意資源被耗盡,沒有剩餘資源去加工與任務無關的干擾刺激,從而不會產生干擾效應。
多項研究的實驗結果支持了知覺負載理論。在行爲層面上,一些研究要求被試對中央目標字母進行判斷,同時在外圍呈現與目標一致或不一致的干擾字母,結果主要表現爲,相比低知覺負載,高知覺負載條件下的干擾效應顯著減小,表明當知覺負載增加時,有限的注意資源被當前任務耗盡,干擾刺激很難再被加工。
在神經機制層面上,Rees等人的研究要求被試對中央呈現的單詞做大小寫判斷(低知覺負載)或音節數判斷(高知覺負載),同時在中央單詞周圍呈現靜止的或者向外周發散運動的亮點。實驗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手段同步記錄,並選取了對運動物體敏感的大腦MT區作爲感興趣區域(Region Of Interest,ROI)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外周亮點靜止時,兩種知覺負載條件下都沒有MT區的激活;而在外周亮點運動時,在低知覺負載下MT區得到了激活,高知覺負載下則沒有MT區的激活。這在神經機制方面也證明了,當注意資源被當前任務耗盡時,外周干擾刺激沒有得到加工。
負載理論帶來的現象:一心不可二用
非注意盲視(inattentional blindness)和非注意失聰(inattentional deafness)是與負載理論密切相關的兩個經典心理學現象。
非注意盲視現象最早由Simons和Chabris發現,這個著名的實驗被稱爲“看不見的大猩猩”。他們要求被試者觀看一段視頻,視頻中爲若干身穿黑色和白色服裝的運動員在無規則移動中互相傳球。實驗要求被試在觀看影像後,計算出其中一隊投擲籃球的次數。但是,數次數只是爲了讓被試把注意力放在運動員身上。
實際上,除了運動員以外,在遊戲過程中,一位身穿黑色大猩猩皮毛的人會穿過隊員們並稍作停留,做出捶胸頓足的動作。影像時間不到一分鐘,而“大猩猩”在視頻中出現了9秒之久。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幾乎有50%的被試都沒有注意到這隻“大猩猩”,甚至有被試在實驗後再次觀看視頻時,堅稱自己看到的和實驗時不是同一段。這個現象揭示了當我們的知覺能力全部被佔用在某件事時,會導致對一些顯而易見的事情“視而不見”。
Nillie Lavie和她的博士生James Macdonald對非注意失聰進行了研究。
被試被要求進行一項視覺注意任務。在電腦屏幕上呈現十字交叉的視覺刺激,每一個十字都分別由綠色和藍色的兩條線段組成,並且其中一條比另一條稍微長一點。
實驗設置了不同的難度,在簡單條件下,要求被試判斷哪一條線段是藍色的,在困難條件下,要求被試判斷哪一條線段更長,由於十字一橫一豎之間長度區別很小,需要被試投放更多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被試被要求全程戴着耳機並被告知這會幫助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任務上。實際上,在實驗過程中,耳機裡會隨機播放一些聲音,有時混雜於白噪音中。在實驗結束後,被試將被問及是否注意到這些聲音。
結果表明,在視覺任務難度較大時,無論這些聲音是否混合白噪音播放,被試注意到這些聲音的概率都大大降低了。
隨後,有關腦區的腦磁圖(MEG)結果顯示,這正是因爲人的視覺和聽覺佔用着相同並且有限的神經資源,因而只能同時處理一種任務。這表明當人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視覺上時,我們也會對周圍明顯的聲音“充耳不聞”。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大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擅長多線程任務,無法很好地完成“一心二用”。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的注意力全部被佔用在某件事時,我們就無法再注意到其他的東西了,即使那看起來非常簡單。
因此,在上網課時,一旦大腦投入到手機的新聞資訊中,就沒有多餘的注意資源對老師講課的聲音進行處理,導致無意識的“自動忽略”;在和家人聊天的同時記筆記,大腦的知覺能力被耗盡,無法獲取眼睛看到的視覺信息,可能導致在筆記本上記下了聊天的內容等。
藉助負載理論,提升注意力
注意的負載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在家上網課時,“一心二用”不可取的原因。同時,負載理論也爲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幫助同學們提升在家自主學習時的注意力——調節知覺負載。知覺能力雖然無法通過主觀意志控制,但可以設置客觀條件來調整“負荷量”。
一方面,可以通過減少非當前任務的知覺負載,直接減少干擾。在家上網課時,要儘量開闢一個獨立、安靜的空間,排除可能的干擾事件,告訴家人在學習時間不要打擾。
同時,應保證學習環境儘可能簡潔,拿走可視範圍內一切可能讓人分心的擺設和陳列。上課或學習前,準備好所需要的文具和其他必需品,避免學習時被其他事情打斷,佔用本有的注意資源。在使用電子設備進行網課學習時,要及時關掉設備中其他APP的推送和不必要的聲音提醒。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增加當前任務的知覺負載使大腦忽略其他刺激帶來的干擾。當我們正在做的事知覺負載較低,剩餘的知覺能力就會不知不覺地“溢出”,去尋找其他的刺激物,從而導致分心。如果不想受到走神的困擾,我們就需要耗用自己的認知資源來控制這些可能遊走的注意力。多個研究發現增加知覺負載可有效減弱、消除干擾,甚至是帶有情緒成分的干擾,能讓煩躁的心情迅速平靜下來。這裡要增加的知覺負荷是屬於初級的認知能力範疇。
因此,一個簡單的做法是,在上網課時,增大觀看網課的電子屏幕面積。手機不如平板,平板不如電腦,電腦不如投屏在更大的電視上——正如電影院營造的超大屏幕,比在家看電視令人沉浸得多,觀衆很容易進入忘我的境界。
同時,適當調大網課的音量,讓老師的聲音更多地吸引孩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更加專心。 同樣地,在選用紙質學習資料時,也可以選擇閱讀面積相對較大的書目。增加目標的負荷量,能讓孩子學得更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