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四方面路徑公佈

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將從四方面着手,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22日晚間舉行的第36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表示,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開放合作是必由之路。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將堅持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具體而言,就是要積極拓展科技創新國際合作模式,積極打造科技創新國際合作載體,積極推動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匯聚,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目前,上海已與近20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合作備忘錄,建設了6家國家級、39家市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龔正表示,今後還將持續探索國際科技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不斷擴大“朋友圈”。

一是參與和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繼續支持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國際大洋鑽探計劃、平方公里射電望遠鏡區域中心建設,構築國際基礎研究的合作平臺。

二是擴大科技計劃和項目對外開放,聚焦量子科技、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優化“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謀劃佈局一批科技重大項目,實施全球科技夥伴計劃,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三是推動外資企業在滬開展研發活動,深入實施外資研發中心提升計劃,支持外資企業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和開放式創新平臺,鼓勵外資企業申報上海市的科技計劃。

同時,龔正表示,也支持上海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走出去”,在全球佈局研發中心、創新中心。

在積極打造科技創新國際合作載體方面,龔正表示,上海創新資源豐富,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成爲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上海將重點推進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建設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羣。目前,上海已建、在建和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有20個,初步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科學設施集羣。上海將推動一批設施對標國際先進運營模式,更好地發揮促進國際合作的作用。

二是推動建設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去年,上海首批掛牌了7家高質量孵化器,2家是外資企業設立的。要繼續支持鼓勵國際科技組織、跨國公司、創新服務機構在滬設立創新平臺、孵化器和分支機構。

三是持續辦好促進合作交流的品牌活動。進一步提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浦江創新論壇、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等國際化平臺的影響力和引領力,擴大“WeStart”“海聚英才”“創·在上海”等全球創新創業活動的溢出效應。

在積極推動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匯聚方面,龔正表示,上海將持續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推動資金、數據、技術、人才等平臺的多維度貫通,促進各類創新要素暢通流動、高效配置。

在資金方面,上海要着力加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聯動,支持境外資產管理機構以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的方式,投資創新創業活動。在數據方面,着力提升科學數據的管理和共享水平,依託上海數據交易所、國際數據港等平臺,探索高效、便利、安全的跨境數據流動機制。在技術方面,着力建設全球技術交易樞紐,支持創新成果跨境轉化孵化,促進跨境技術交易結算便利化,不斷提升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等平臺的影響力。在人才方面,着力營造世界一流的人才發展環境,深入實施白玉蘭人才計劃、全球傑出人才優享服務等政策,進一步優化完善出入境、安居、創新創業等服務,讓海內外優秀人才來得了、留得下、能成業。

在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方面,過去10年,上海着眼於推進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先後出臺了“科創22條”“科改25條”、《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等一批重要的政策法規。同時,還積極推動各類國際科技組織來滬設立代表處,深入開展務實合作。比如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合作,聯合舉辦“上海知識產權國際論壇”,設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與調解上海中心、上海市知識產權創新獎,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知識產權治理水平。

今後,上海將繼續踐行中國政府提出的《國際科技合作倡議》,與各方攜手推進全球科技治理框架的構建與迭代,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創新環境,更好應對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衝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共同紮緊科技安全可控的籬笆。

今年是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10週年,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已經形成基本框架,實現了科技綜合實力和創新整體效能的大幅躍升。

十年來,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14年的3.66%提高到2023年的4.4%左右。全市已建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從4個增加到15個,初步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科學設施集羣。上海累計有20項上海科研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佔到全國總數的五分之一。

到2023年底,上海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0.2件,居於全國前列。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從2014年的668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23年的4850億元人民幣,外資研發中心從381家增加到579家,高新技術企業從5433家增加到2.4萬家,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4.7%上升到24.8%,成爲引領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