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氫能獨角獸要IPO了,年入9億

上海氫能獨角獸,朝IPO又近了一步。

10月18日,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司發佈關於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重塑能源)境外發行上市及境內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備案通知書,對企業境外發行上市及"全流通"備案信息予以確認。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重塑能源三年多來四闖IPO後,朝上市邁出的最新進展。

早在2021年3月,重塑能源就遞表科創板,但兩輪問詢不過,於當年8月撤回IPO申請;在2022年10月,又因想在科創板潛在上市而向證監會提交輔導備案,但最終也沒有正式向上交所再遞表;在2024年2月公司轉戰港交所,因首次遞表材料過了時效期,隨後又於9月2日再次遞表。

不過與坎坷的上市之路相比,重塑能源在一級市場可謂順風順水,是名副其實的資本寵兒。

自2015年成立以來,公司合計融資8輪,累計融資額超39億元,背後資方更是不乏紅杉中國、高瓴、中銀、中國石化、一汽、宇通、君聯資本等知名VC。目前,重塑能源已經完成了E輪融資,截至2022年11月,集團估值超100億元。

而重塑能源的故事,還得從80後掌舵者林琦談起。

出生於1981年,林琦本科就讀於南昌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畢業後就進入了燃料電池行業,在上海神力科技任客車項目組開發組長,自此,與氫能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0年,他又加入上汽集團,擔任系統工程師一職,和同事駕駛氫能汽車,跑遍全國。在路測過程中,他發現,即使在極寒與高海拔環境,測試車也沒有出現過故障。

於是,林琦便敏銳地意識到,氫燃料電池產業化的時機已來,2015年9月,氫能科技企業重塑能源在上海誕生。

發展至今,通過提供高品質氫燃料電池系統,重塑能源實現了氫燃料電池系統多種關鍵零部件的自研自產。近年來,公司還進一步拓展至氫能產業上游,自主研發了質子交換膜("PEM")純水電解制氫系統、制氫電源、礆性("ALK")電解槽電極及其他關鍵零部件,有效利用電能制氫。

公司產品及服務組合涵蓋制氫(上游供應)到氫能應 用(下游應用於商用車、發電站、工程機械等領域)的氫能全產業鏈,實現了氫氣和電的協同應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電 - 氫 - 電"的新商業模式。

招股書顯示,重塑能源收入主要來自銷售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零部件;提供氫燃料電池工程開發服務;銷售氫能裝備及相關零部件;及其他,主要包括提供售後服務。

2021年至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爲5.24億元、6.05億元、 8.9億元。其中,來自銷售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零部件爲主要收入來源,各期收入分別爲5.14億元、5.74億元、8.57億元,佔總收入比例分別高達98%、94.9%、95.8%。

2022年和2023年,公司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零部件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爲11.6%、49.5%,呈持續增加的態勢,主要是因爲提高產品性能、降低成本及推進商業化應用後,搭載其自主製造的燃料電池電堆的燃料電池系統的銷量由2021年的639臺增至2022年的790臺,並進一步達到2023年的1234臺;此外,零部件需求增加,尤其是與燃料電池系統一起作爲綜合產品解決方案提供的供氫系統、儲能系統及燃料電池電堆的需求增加。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年氫燃料電池系統的銷售輸出功率計,重塑位居中國氫燃料電池系統市場第一,市場份額爲23.8%。按2023年重卡搭載的氫燃 料電池系統的總銷售輸出功率計,公司位居中國氫燃料電池系統市場第一,市場份額爲42.4%。按2023年重卡搭載的氫燃料電池系統的總銷售額計,公司位居中國氫燃料 電池系統市場第一,市場份額爲29.4%。按2023年氫燃料電池系統的總銷售額計,公司位居中國氫燃料電池系統市場第三。

業績高歌猛進的同時,重塑能源離不開資本的助力。

2016年至2022年間,伴隨着中國石化資本、國家制造業升級轉型基金、一汽解放集團、宇通集團、豐田通商、紅杉資本、高瓴資本等機構進場,重塑能源經歷8輪融資,每股成本從Pre-A輪的15.38元/股,升至E輪的133.55元/股,翻了近8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5月31日止五個月,公司營收爲0.1億元,其中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零部件銷售收入爲0.09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0.857億元大幅縮減。

對此,重塑能源招股書表示,主要是由於訂單交付時間發生波動,導致燃料電池系統及零部件的銷量減少。於2024年前五個月,公司僅交付 11臺燃料電池系統,較2023年同期的85臺有所減少。

截至2024年5月,重塑能源接獲的60臺燃料電池系統的訂單尚未交付,合約總價值超過0.21億元。此外,於 2024年6月,公司接獲客戶下達的超過80臺燃料電池系統的訂單,合約總價值超0.29億元;公司還向客戶交付了30臺燃料電池系統,合約總價值超0.16億元;公司向客戶交付的零部件的合約總價值超過0.7億元。

此外,隨着營收進一步擴大,重塑能源的持續虧損也仍在持續。報告期各期,公司淨虧損分別爲6.54億元、5.46億元、5.78億元及4.09億元,累計近三年半虧損達21.87億元。

對此,公司坦言,其盈利能力受到與中國氫燃料電池行業和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處於早期階段相關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下游應用相對有限、生產成本相對高企以及上述 行業上下游發展有限。於往績記錄期間,公司業務規模持續擴大,導致開支及原材料成本增加;確認貿易應收款項重大減值損失;及燃料電 池系統向高功率方向的快速迭代及市場價格下跌共同導致的重大存貨減值損失。

在考慮行業發展處於早期階段以及持續加大研發開支、生產成本等支出,以獲取市場份額,提高產品競爭力,重塑能源預計2024年將錄得淨虧損。截至2024年5月31日,重塑能源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4.36億元。

IPO前,林琦直持股爲14.55%,中石化資本、國家制造業基金、一汽解放爲前三大機構股東,分別持股14.33%、4.59%和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