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曆史悠久 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陝西曆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上古時爲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黃帝的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陝原爲界,原西由召公管轄,後人遂稱陝原以西爲“陝西”。陝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個大一統王朝,有五個建都西安(咸陽),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稱爲“東方金字塔”。

世界第九大奇蹟——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寶雞市,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世界第九大奇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約有1700多年曆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法門寺被譽爲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指骨舍利而成爲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法門寺佛塔被譽爲“護國真身寶塔”。寺廟所在的法門寺文化景區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寶雞法門寺地宮其出土了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佛教至高寶物,法門寺珍寶館擁有出土於法門寺地宮的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爲世界寺廟之最。

絲綢之路開闢者張騫墓葬

張騫墓是西漢時期傑出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開闢者張騫的墓葬。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卒後,歸葬於故里博望鎮。張騫墓坐北朝南,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5米,成覆鬥形。1938年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歷史系對張騫墓進行了初步發掘,出土“博望□造銘”封泥一枚,加之墓前碑石、漢代石雕等文物,確認爲漢博望侯張騫之墓。1956年張騫墓被列爲陝西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張騫墓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張騫墓作爲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鳳翔皮影陝西是皮影藝術發源地

皮影是用牛皮刻製成人物、動物、道具,以燈照影而進行表演,是活躍在我國民間的一種饒有情趣的戲劇表演形式,在鳳翔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

陝西是皮影藝術的發源地,近代史學家顧頡剛在《中國影戲史略及其現狀》中認爲:“中國影戲之發源地爲陝西,自秦漢至隋唐當皆以其最盛。”陝西皮影主要分爲以華縣皮影爲代表的東路皮影和以鳳翔皮影爲代表的西路皮影。與東路的華縣皮影相比,鳳翔皮影人物逼真傳神,造型大方舒展,配以鄉土氣息十足的秦腔,皮影戲很受西府羣衆歡迎。

近年來,隨着電影、電視、網絡等各種新的娛樂形式的出現,作爲一項傳統的民間藝術,皮影戲幾乎完全退出了演出市場。但在藝人們的努力下,皮影完成了從演出工具到民間工藝美術品的嬗變。它掙脫了紗幕的遮攔,走出了狹小的舞臺,登上了家庭藝術裝飾的“大雅之堂”,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種。

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幾乎很少有人知道中國唯一的青銅器博物館就坐落在陝西的寶雞。

爲了讓參觀者更容易看到最早的“中國”兩字,博物院將這兩個放大後的造型置於屋頂,當講解員指明這就是3000年前的“中國”二字時,照相機、攝像機、手機一起對着房頂猛拍起來。我們無法想象一個3000年前的人看到這兩個字作何感想,但是所有人都驚奇於這個古老民族的歷史奇蹟。

其實館中的歷史奇蹟遠非此一件,號稱“中華第一盤”的逨盤也藏於此,這件名字上並不起眼的青銅器皿外形有點像大號平底鍋,但上邊三百多個字的銘文則記錄了一個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這些銘文對西周王室變遷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確的記載,第一次印證了《史記·周本紀》所記西周諸王名號,對夏、西周斷代工程所擬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檢驗。可稱得上是無價之寶。

正因爲如此,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保管部主任王竑將這尊無價寶和館裡的另一件青銅器史牆盤、國家博物館裡收藏的虢季子白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散氏盤並稱爲“中華四盤”。

吃麪要吃梆梆子 看戲要看木腦殼 洋縣木偶戲

洋縣當地老百姓非常癡迷於杖頭木偶戲,在漫長的古代和沒有電視的年代中,杖頭木偶戲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文化生活。“吃麪要吃梆梆子,看戲要看木腦殼(杖頭木偶)桄桄子”這一百姓的口頭禪,表明杖頭木偶戲的藝術魅力之大,他們將精神需求一一木偶戲與物質需求看得同等重要,杖頭木偶絕活的視覺衝擊力和劇情的藝術震撼力證明了它有着強勁的傳統文化創造力。另外,洋縣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劇目和曲牌簡譜衆多,這對中國戲劇文學、戲劇音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杖頭木偶幕後的表演藝術家,給一個個木腦殼賦予了生命,在傳承着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