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宗周登故宮 再現西周輝煌
很難想像3000多年前的周朝人,便已懂得在玉飾外型款式融入設計的概念。即日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登場的《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囊括了陜西省出土西周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物,其中大陸一級文物數量更佔了30%以上。
陝西文物交流協會會長趙榮表示,此次來臺的《害夫簋》和《害夫鍾》,與故宮院藏的周厲王《宗周鐘》第一次跨越兩岸分隔而聚首。此3件都是周厲王親自下令鑄造、目前傳世僅有的王器。另外特批來臺的重量級文物──《何尊》、《牆盤》同樣極度吸睛。
出土古物印證史書
關於《何尊》的流傳有一段驚險歷程:1963年陝西省寶雞市東北郊賈村,一戶人家在屋后土地無意間挖出了一件鑄有獸面紋的古銅器,居民將泥土清理乾淨後用來儲存糧食,後來賣給回收站,幸而當地博物館員工在它被投入火爐前及時搶救;至1975年《何尊》於北京展出時,因學者發現器內重要銘文而轟動一時:內文涉及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訓,營建東都「洛邑」以鞏固對殷商遺民和東方諸國的統治;重要的是還出現了「宅茲中或」(即中國)的文句。雖然此處的「中國」指稱當時周朝疆域的政治中心地區,與後來的中國含義不同,卻也是「中國」一詞最早出現的文字記載。
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還包括《牆盤》與《盤》,除了紀錄鑄造者稱頌其列祖列宗、猶如族譜表列功能,也盡數西周歷代君主的功跡與重大事件,證實司馬遷《史記》所載西周諸王世系傳承的正確性。從展出的銅器銘文可以發現周人對於「德」的重視,唯有如此才能規範封建制度與倫常關係。爲了讓觀衆體驗周人宗廟祭祀的莊嚴氣氛,展場還特地把五鼎、四簋、四鬲和三編鐘等禮器加以組合「擺陣」,可窺其氣勢。
改寫相關研究看法
故宮助理研究員、策展人蔡慶良表示,176組件文物中,多數展品爲近10年陝西最新出土發現,透過該展首次公開齊聚發表,其中「芮公大墓M27」展區以模型重現考古現場棺室模樣,希望能重新釐清、建構西周政經發展與藝術文化成就。最明顯的例子,像是「玉戈」不僅是後人以爲的武器而已,還代表了主人身分等級的象徵;而原來前人作爲禮樂法器的物件,卻被這位貴族挪爲配飾使用,改寫了以往相關研究的看法。
該展邀集陝西曆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寶雞市周原博物館、岐山縣周原博物館、岐山縣博物館、扶風縣博物館,以及鳳翔縣博物館藏品,包括刻鑄長篇銘文的青銅器、新近出土的甲骨卜辭、陶瓷器、蚌器,以及芮國墓地出土的衆多精緻玉器、金器等。
《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展至明年1月7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