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推理徵文14年
「臺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最初的名稱是「人狼城推理文學獎」,聽來像是某個深居深山古堡的神秘富豪爲謀殺派對設下的餌食,其實只是既晴、杜鵑窩人、冷言幾個熱血推理青年(當年)自行出資的獎項。「人狼城」一詞取自日本作家二階堂黎人的超長篇推理作品《恐怖的人狼城》,或許是當初發起人的偏好,我沒有細問過,直到第六屆獎項名稱才改爲「臺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
獎項從2003年舉辦至今已十四屆,規則沒太大改變:中文推理小說,字數限制一萬五千字到三萬字之間,最終入圍的三到五篇作品會集結成冊出版,並從中再選出一篇首獎作品,發給五十張不連號的新臺幣千元鈔票。
這個獎項當然無法具備三大報文學獎的分量,知名度也未必及得上科幻界的「倪匡科幻獎」或武俠界的「溫世仁武俠小說大獎」,但這個獎項確實爲華文推理寫作──特別是對新進創作者──建立一個作品曝光與意見交流的平臺;特別在今天短篇推理平面發表機會漸稀之際,這個獎項至少讓新進作者的作品被看見、被評論,更重要的是透過比賽,可以認識一些在日常生活圈子裡罕難遇見的推理熱愛人士,讓你在創作的路上不至孤獨至極,懷疑沒有人愛你。
我參加了第二屆比賽,落選後便未再參賽,反倒在第七屆比賽時受邀擔任初選評審,一路評了六年。按制度,每回比賽每位評審會分配到八到十篇作品,我個人則因好奇心使然,總儘量將所有投稿作品看完,並設法在我個人的部落格上對每篇作品發表短評。當初這樣做沒什麼理由,大概是推理迷喜歡在部落格上發表心得的基因作祟而已(這是某位非推理迷告訴我的,我笑着承認好像有這麼一回事),但這也開啓了一道交流的窗口,我因此收到許多作者留言或信件的討論,也因此交了些奇怪的朋友。
更有趣的是,由於華文推理還未定型,投稿作品反映的往往是臺灣、乃至全球推理潮流的變化。1990年代漫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橫掃臺灣校園,將日本「新本格」的風潮更深且廣地推向1970、80年代出生的臺灣中學、大學生,因此早先幾屆徵文獎的投搞作品便可以清楚看見《金田一》所留下的痕跡,幾乎是非荒島孤山不成書,無童謠傳說不殺人,兇手還要有個酷炫的代號,例如「薔薇騎士」或「黑暗裡的咒術師」之類的。
高同質性的投稿風格在2010年後漸漸打破,東野圭吾與宮部美幸作品開始發揮影響,解謎過程不再只是偵探拿着放大鏡在犯罪現場尋找線索,更多是透過對話串起人情事理碎片;《馬修.史卡德》系列的流行也爲投稿作品帶來一些說話帶刺、流連海產店(替代美國場景常出現的酒吧)的中年私家偵探;熱門影集《CSI犯罪現場》、《新世紀福爾摩斯》的影子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來稿的故事中。
我常說,臺灣大衆文學研究者或許可以考慮就「臺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十幾年來的投稿作品做有系統的研究,約莫五百多篇的作品具代表性,或可從中一窺近十年推理潮流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