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骨受損恐成退化性關節炎 醫師分析比較關節軟骨療法

關節軟骨療法表格。圖/馬偕醫院

根據健保署先前統計,因膝部關節炎就醫者將近84萬人。馬偕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𬀩錚指出,受損原因包含退化、運動傷害、半月板磨損等。若是不能及早發現妥善治療,恐怕會變成退化性關節炎,而依據症狀嚴重程度,也有不同治療方式,如注射玻尿酸到人工關節置換等。

陳𬀩錚指出,造成膝關節軟骨受損的原因很多,如年齡增長的關節老化、運動傷害(過度或使用不當)、外傷等,若輕微的軟骨受損未能妥善治療,則容易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

陳𬀩錚說,早期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易察覺,患者可能僅有暫時性的關節痠痛;若未能早期發現,日後可能演變成慢性發炎持續惡化,最終將導致關節四周增生及關節囊肥厚,關節變大,嚴重者可能導致關節無法自由活動,影響行走能力。

膝軟骨損傷治療方法,從減緩不適(如復健、物理治療、消炎止痛藥、物關節內注射玻尿酸、PRP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等),以及還有機會修復時可用軟骨修補手術(如關節鏡清創、骨髓刺激術、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幹細胞培養療法),或是膝關節損傷治療的最後方「人工關節置換」。

陳𬀩錚說,置換人工關節的會犧牲原本可能相對正常的組織,如韌帶,以及可能會影響後膝關節活動力,傷口較大等缺點。 目前骨髓刺激術是最普遍治療膝軟骨的方式,須先將膝軟骨底部的骨頭鑽數個小洞,使其受傷出血促進纖維軟骨形生成,手術時間短。然而纖維軟骨與人體自然的透明軟骨不同,使用年限較短,依照個人體質及生活習慣大約可以維持2至5年。

至於「幹細胞培養療法」,陳𬀩錚說,該術式取字體細胞培養,再回體內種植,有感染風險,目前屬於特管辦法階段,臨牀效果還需要時間驗證,並且費用昂貴。而「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屬於微創手術,手術時間短,並且2020年已經拿到衛福部許可證。

陳𬀩錚說,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只需經由膝關節兩側各一個1至2公分的傷口,分別從患者自體不需受力處取出微量健康軟骨,不需耗時培養,在手術室中以特殊酵素活化切碎後,立刻可以植回受傷部位,且植入之軟骨隨着時間,逐漸生長成與人體軟骨相近的「類透明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