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手「杆」出一碗碗有故事的面 一口口都是想念的滋味
文、圖/25度C的空白
我聽着老婆婆杆着麪皮,唱起了山西的老歌,那滄桑又訴說着寂寞的歌聲,在我吃下面的那一刻,彷彿都化成了鄉愁,那超越千里的鄉愁滋味,吃到口中,埋在心裡,我發現自己的眼眶溼了。我想起了我問老婆婆,您想家嗎?想回去嗎?
老婆婆說,想呀,會寂寞呀;但是池上也已經是我的家了。
山西老婆婆楊杏花的故事就是大時代下的故事,她離開了山西,20年前來到了池上,因爲他的丈夫潘文泰正是池上的阿美族人,二戰結束後,潘文泰因爲國共會戰,徵調去山西打仗,這仗一打,就回不來了,後來就認識了山西婆婆楊信花,結婚生子,一轉眼就是幾十年。
直到二十多年前,開放大陸探親,潘文泰回到了池上老家看看,回去了山西就和楊杏花說,讓我回臺灣和家人團聚好不好?雖然楊杏花難以割捨自己對故鄉的情感,但爲了成全丈夫的心願,踏上了丈夫的歸鄉之路,也成了楊杏花的離家之路。剛來臺東池上時,楊杏花從沒來過臺灣,一踏上池上的農村,她完全沒有想到一直以爲是很進步的臺灣,鄉村竟然也這麼落後。
大陸婆婆的店前些日子纔剛開張
從此一家人,落腳池上,楊杏花開始施展了在家鄉的工夫,做起了北方的包子饅頭花捲等,騎上了腳踏車,每天下午現身在池上的街道上,也成了許多老客人等待的食物,不知有多少人知道那正是她一解鄉愁的滋味呢?店裡的手寫黑板還有故事...
幾年前,婆婆生了一場大病,女兒爲了鼓勵她,和婆婆說,如果她病好了,要不要開一間麪店,這是婆婆多年來的夙願就是希望能開一間北方面店,把自己在山西的傳統麪食,毫無保留地將它分享給老公故鄉這裡的人,婆婆說,他如果沒做,大家就不知道真正的山西口味是什麼了。
2014年12月,這間山西老婆婆麪食店終於開張了,前陣子,她才參加了津和堂辦的第三屆縱谷產地餐桌的活動,得到了最具在地文化特色獎,我知道,雖然他不是臺灣人,做的也不是臺灣傳統料理,但是她的故事正是她可以獲此殊榮的原因。
老婆婆的手腳非常俐落
這是老婆婆得獎的套餐
老婆婆自己杆的麪條口感,一口口都讓人嚐到了她對故鄉的思念,當天吃到了山西的傳統麪食—大盤雞麪食,辣豆瓣煮着好吃的池上土雞,把辣味都揉進了雞肉和馬鈴薯中,配上了手工麪條,讓人嘴巴無法停下來。
其他的前菜,涼拌三絲,粉蒸肉和蒸蛋,也相當美味,丸子湯,和飯後的甜點晉糕,一道道都有着山西傳統料理的精神,老婆婆一道道的將它故鄉的味道描繪了出來,我們看着手寫的菜單黑板上,還有好多都是沒聽過想吃的料理呀。
飯後,開朗的婆婆和我們愉快地聊着天,她的樣子可愛迷人,最後她還拿出了自己縫製的阿美族服飾穿給我們看,她說阿美族祭典裡,她會一起參加跳舞,她的女兒站在旁邊,有着阿美族特有的水汪汪大眼睛,但說出來的卻是有着山西口音的普通話,雖然看似有趣,但背後卻包含了兩岸之間說不完的故事。
有着阿美族模樣的女兒,說的卻是山西話兒
鄉愁是什麼?當我們一口口吃着山西老婆婆的麪食,我們知道這些滋味正是鄉愁,她的每一道料理都是她對故鄉山西的思念,對她丈夫的思念,還有對池上這片土地離不開的思念。
老婆婆唱着山西好風光,歌聲裡就是她的故事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
杏花村裡開杏花兒女正當好年華更多更詳盡歌詞 在 ※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男兒不怕千般苦女兒能鏽萬種花人有那志氣永不老你看那白髮的婆婆…挺起那腰板也像十七八
男兒不怕千般苦女兒能鏽萬種花人有那志氣永不老你看那白髮的婆婆…挺起那腰板也像十七八
25度c的空白部落格、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