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穿越可持續發展低谷期?機構報告稱洞悉技術週期和消費者需求是關鍵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陳歸辭 上海報道

全球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的熱情在經歷2021年、2022年的如火如荼後,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逐漸失溫。

貝恩公司最新發布的《遠見卓識:2024年全球可持續發展CEO指南》報告(下稱《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多,全球CEO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出現顯著下降。在當前宏觀經濟週期背景下,企業的關注焦點轉向顛覆性技術、增長問題、通貨膨脹和地緣政治。

此前在可持續發展上的大膽承諾和廣泛動員,在重重挑戰面前迴歸冷峻的現實。《報告》顯示,不少企業難以履行其減碳承諾,有的正在重新審視、調整、甚至撤回氣候承諾。

在通過CDP披露其減排進展的企業中,有約30%的企業遠遠落後於其承諾的範圍1和範圍2減碳目標,有近50%的企業在範圍3減碳目標上進展滯後。在遵循1.5攝氏度溫升情景的科學碳目標(SBTi)的企業中,有29%因未符合SBTi規則而被除名。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消費者和企業買家對可持續發展持續議題持續高企的重視度。

根據貝恩調研,全球約有60%的受訪消費者表示在過去兩年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有所提高,這一比例在中國是62%。此外,在中國,有78%受訪消費者表示在最近5年內開始購買可持續產品,有約64%的消費者預計會增加在可持續產品上的消費支出。

而在企業B2B採購中,根據貝恩調研,有36%的企業買家表示會淘汰不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供應商,57%的企業買家表示三年後將淘汰這類供應商。但不少B2B供應商企業尚未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這意味着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上機遇與挑戰並存。那麼,企業應如何穿越當前可持續發展的低谷期?

技術拐點往往早於預期

技術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可持續技術的突破帶來企業效率提升與成本下降,成本下降進而推動更高的市場滲透率。隨着應用的普及,發展進入快車道,至迎來拐點。

但問題是,人們往往在一項技術萌芽的較早階段展現出過高的熱情和期望,可在長遠上卻低估這項技術能帶來的增長。

《報告》顯示,歐洲太陽能產業在技術突破和政策補貼的雙重推動下,在2000年到2011年間實現大幅增長。其後由於政府補貼退坡過快,市場經歷顯著降溫,進入泡沫破裂低谷期,直至2017年,隨着技術發展拉低成本,迎來拐點。

那些在低谷期堅持下來的企業得以佔據競爭高地、盡享發展紅利。而如從長期來看,太陽能和風能裝機容量的預測增速長期低於市場實際增長。2023年太陽能實際裝機容量是2015年預測值的三倍。

以此爲例,《報告》指出,許多可持續技術有望比預期更早到達拐點。CEO應立足長遠,而不必對短期趨勢過度反應。

更進一步來說,不同技術在其發展曲線中所處的階段是不同的。

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Harry Morrison舉例指出,太陽能目前已處於生產成熟期,而如航空燃油就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成本還非常高,需要大量的政府支持,再如電動汽車則是在中國市場非常普及,但在歐洲銷量不佳。

Morrison認爲,對於企業而言,非常重要的一點在於理清哪些可持續發展技術對自身是至關重要的,這些技術處於發展曲線的哪個階段,以及通過何種手段能夠加快它們的普及和應用。

《報告》也提及當下備受關注的AI技術,鼓勵企業將AI技術融入到可持續發展舉措中。但同時,企業在引入AI技術時要充分考慮其對企業碳排放的潛在影響。

貝恩公司全球專家合夥人劉洋在接受採訪時更進一步指出,AI技術的發展從底層上說離不開能源轉型。能源轉型對於推動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非常底層的問題,如果能源轉型不能順利推進,很難支撐可持續發展。

消費者更願爲“天然”“低碳”“有機”買單

企業成功推進可持續發展,除了關注技術外,洞悉消費者的需求也是一個關鍵。

《報告》顯示,全球超過75%的消費者認爲可持續生活方式很重要。然而,在如何實現可持續生活方式這一點上,消費者毫無頭緒,只能仰仗品牌商和零售商,還有政府的指引和助力。因此,對企業而言,消費者對可持續發展生活方式的渴望暗含着巨大商機。

那麼,消費者有哪些行爲偏好?消費選擇背後的動機爲何?

《報告》指出,受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各個地區的觀點有所不同,實現可持續生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而對於不同的產品品類,人們對其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的關注點也各不相同。

根據貝恩調研,對全球消費者而言,在購買生鮮、包裝食品、美妝和個護、家庭清潔用品時,最主要考慮的可持續發展因素都是“天然”。此外,消費者也關注生鮮、美妝和個護在動物福利方面的問題,以及關注食品和家庭清潔用品的低碳屬性。

而對中國消費者而言,根據貝恩調研,在所有品類中,“天然”和“低碳”是消費者最重視的兩大屬性。此外,消費者也非常重視食品品類的“有機”屬性。貝恩公司資深合夥人、大中華區消費品業務主席鄧旻表示,這也是這幾年貝恩在持續跟蹤可持續發展中發現的非常統一的主題,說明中國消費者是非常實際的。

“快消品中很多品類的平均售價都是往下走的,但跟食品飲料或與健康相關的品類,平均售價是在往上走的,說明中國消費者願意爲了這些屬性去付出溢價。”鄧旻表示,“但在消費更審慎、更注重性價比的大環境下,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消費者願意付出溢價的屬性,讓消費者純爲可持續發展去買單確實有難度。”

鄧旻建議企業抓住消費者當下願意買單的屬性做短期部署,但同時,也要從長期考慮穿越週期的消費者需求,併爲此進行更長期的佈局。

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貝恩今年的調研發現,消費者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認知中,包裝也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報告》指出,這一發現加重了企業的壓力,很多企業稱2025年回收計劃進度落後預期,消費者對包裝的重視迫使企業必須從包裝回收利用和包裝的可回收性兩個方面入手,滿足消費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