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發寶露面 頭部傷痕依舊清晰:縱死也不後退半步生
“如果把軍隊比作一把利劍,那麼軍人的血性就是利刃之鋒,我們毫無畏懼、不怕犧牲,始終抱定一個信念:寧可犧牲生命,不丟國土一寸,向戰而行,勇往直前。縱使前進一步死,決不後退半步生,這是邊疆衛士的拳拳報國心。”
昨天上午,“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參加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的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羣體先進事蹟報告會。他和其他4名任務一線官兵,分別講述了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羣體、“衛國戍邊英雄”陳紅軍和“一等功臣”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的先進事蹟。
祁發寶說寧可犧牲不丟國土一寸:這是邊疆衛士的拳拳報國心(來源:視頻綜合)
【#祁發寶說寧可犧牲不丟國土一寸 :這是邊疆衛士的拳拳報國心】“我們毫無畏懼、不怕犧牲,始終抱定一個信念:寧可犧牲生命,不丟國土一寸;縱使前進一步死,決不後退半步生!”今天,“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參加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羣體先進事蹟報告會。聽聽這鏗鏘有力的話語,致敬英雄!(央視)
看到祁發寶頭部左邊受傷的痕跡依舊清晰,網友心疼:“致敬戍邊英雄!”“這纔是中華有血性有骨氣的男兒!”
據解放軍報2月19日報道,去年6月,外軍公然違背與我方達成的共識,悍然越線挑釁。團長祁發寶本着談判解決問題的誠意,僅帶幾名官兵前出交涉,卻遭對方蓄謀暴力攻擊。
祁發寶張開雙臂擋在外軍面前,大聲呵斥:“你們破壞共識,要承擔一切後果!”同時組織官兵佔據有利地形。
官兵們組成戰鬥隊形,與數倍於己的外軍對峙。對方用鋼管、棍棒、石塊發起攻擊。祁發寶成爲重點攻擊目標,頭部遭到重創。
5月21日,《解放軍報》刊發了軍隊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預備人選名單,“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羣體”祁發寶、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被評選爲敬業奉獻模範候選人預備人選。
5月31日起,“七一勳章”提名建議人選(29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400名)、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300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500個)擬表彰對象公示。其中,陳紅軍獲提名爲“七一勳章”建議人選,祁發寶則擬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相關報道:
近期,印度政府頻頻表彰一名參與加勒萬河谷衝突的軍人,這名軍人長相與中國人頗爲相似,背景也相當特殊:來自“印度小中國”,是印度分裂主義最嚴重的地區。
2月23日,印度曼尼普爾邦首席部長辛格在官邸接見了參與加勒萬河谷衝突的印度軍官曼寧巴(Soiba Maningba Rangnamei),並頒獎表彰他的“英勇表現”。
從辛格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照片上不難發現,表彰現場的背景板上,赫然印着中國英雄團長祁發寶與印度兵對峙的一幕。
原來這位長着東亞面孔的印度軍官曼寧巴,就是祁發寶張開雙臂徒手阻擋來犯的印軍時,第一個衝上來發起攻擊行動的人。
辛格表示,很榮幸會見曼寧巴,曼寧巴率領他的部隊在加勒萬河谷衝突中與解放軍對抗。“我們總是感激像他這樣,爲了國家的安全和保障,而在前線領導的軍人。”
實際上,曼寧巴今年1月就因爲在加勒萬河谷的“表現”受到印度國防部的表彰,總理莫迪親自爲他頒發“伐由·塞納獎章”,該獎章也被稱爲“戰時英勇獎章”。
這次再受表彰,是因爲中方公佈的衝突視頻意外讓曼寧巴成爲印度官方炒作的對象。不過在表彰現場,只能用中方發佈的視頻截圖來宣揚自家的“英勇”,不得不說十分尷尬。
去年6月15日,中印兩國軍人在加勒萬河谷爆發嚴重肢體衝突。印度官方聲稱,印軍在衝突中有20人死亡,並一再放話稱,解放軍的死亡人數是印度的兩倍,“多達45人”。
今年2月19日,中方公佈:在加勒萬河谷衝突中,解放軍有4人死亡,1人負重傷。
負重傷的就是祁發寶,曼寧巴則僥倖全身而退。回到印度後,他就被包裝成了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現年24歲的曼寧巴是比哈爾聯隊第16營的上尉,“從小就對軍裝着迷”,畢業於印度國防學院。2018年加入印度陸軍,2020年6月15日參與了印軍所謂的“雪豹行動”。
在這場預謀已久的行動中,印軍公然違背與我方達成的共識,悍然越線挑釁。根據印媒的報道,是曼寧巴率領第16營部下完成的此次對峙任務。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指出,印方因這段視頻獎勵曼寧巴,是在鼓勵印軍的魯莽和逞能,如果印方張揚這樣的意識形態,將置印度於長期風險中。印軍在加勒萬河谷衝突中至少死亡20人,遠多於中國軍人的犧牲人數,印度社會在各種豪言壯語亂飛的同時,對其軍隊的實際無力非常沮喪。曼寧巴作爲前線肇事者之一,這一次僥倖踩着戰友的屍體成名。奉勸這樣的印度軍人小心點,如果總是挑起邊境流血衝突,他們不會永遠這麼幸運。
來自“印度小中國”
曼寧巴身份的特殊之處還在於,他來自曼尼普爾邦塞納珀蒂縣,屬於印度東北部少數民族——那加族。
“東北部人民的驕傲”,印媒這樣描述他。
曼尼普爾邦所在的東北部地區與印度次大陸主體僅有一條細長的西里古裡走廊相連,最窄處只有20公里,可以想象它與印主體的聯繫有多麼脆弱。
曼尼普爾一度因“六星紅旗”、“龍的傳人”、“印度小中國”在中國的微信朋友圈走紅。
曼尼普爾人屬蒙古人種,和中國人長得很像,其先民在不同歷史時期分批從中國西藏、雲南等地輾轉遷徙至如今的印度東北部,因此曼寧巴此前也被誤認爲是華裔。
後來由於印度教傳入,加上被英國殖民,才逐漸偏離中華文明走向“南亞化”,但文化習俗上仍有不少中國元素延續至今。
如曼尼普爾傳統價值觀尊老愛幼,重視家庭。當地人崇拜龍,古王宮作爲王室權力象徵也有龍圖騰。曼尼普爾語屬漢藏語系,與印地語文字發音均不相同。
當地人喜愛的竹笛等傳統樂器、文化等也頗具中國風。較印度其他地方,這裡飲食習慣更似中國,以米飯爲主食,喜清淡、好蒸煮,不像印餐多香料、偏辛辣。
曼尼普爾併入印度前一度使用過“六星紅旗”的“國旗”、“國徽”,但如今已見不到。
不過,也正是因爲曼尼普爾人長相等各方面與印度主要民族有較大區別,他們在印度社會頗有種“二等人”的感覺。
去年5月,就有新聞曝出,印度185名護士從加爾各答各大醫院中集體辭職,原因是這些護士來自曼尼普爾,長相看着像中國人而受歧視。
民族分離主義的“刺頭”
曼寧巴所屬的那加族更具傳奇色彩。印度東北部本就是少數民族分離主義最活躍的地區,其中,那加人的民族分離主義運動尤爲矚目。
那加人在大約13世紀由緬甸和中國遷徙到印度東北部的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阿薩姆邦和中國藏南地區(印稱“阿魯納恰爾邦”)。那加族是出了名的尚武,曾經一度以獵取人頭作爲一種榮譽,有保衛家園、英勇抵禦外來部落入侵的傳統。
《南亞研究》雜誌此前刊登的文章顯示,那加人獨特的歷史發展進程和地理環境,造就了那加人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建立一個獨立的“大那加蘭”國是他們長期以來追求的政治目標。他們之中的激進勢力爲此開展了長期的武裝鬥爭。
從印度獨立開始,那加人的分離主義運動延續了將近60年,成爲亞洲“持續時間最長、發展演變最爲複雜”的分離主義運動之一。
在長期的叛亂與反叛亂、動亂與治理的過程中,印度政府由於民族政策、經濟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失誤,導致那加人問題久拖不決。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政府吸取過去政策失誤的教訓,調整了應對措施,更加註重通過政治談判、經濟援助等手段的綜合運用來贏得人心,那加人問題最終和平解決的希望日益增大。
曼尼普爾邦首席部長辛格上週在推特上發了一張名單,上面列着11名印軍新兵的名字,他們都來自曼尼普爾邦。“曼尼普爾人是國家的驕傲,隨時準備爲國家服務。”籠絡之意昭然若揭。
胡錫進在微博上也提到,印度那加族人爲了融入印度主流社會,常常在戰爭中逞能。曼寧巴猙獰前衝的樣子和祁發寶團長佇立在河水中張開雙臂阻攔的樣子,前者是盜寇之勇,後者是真正的現代軍人之勇。印度一些人面對視頻的現場記錄不以爲恥反以爲榮,足見該國的極端民族主義到底有多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