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6億!從“中國疫苗爲什麼行”看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崔文佳
來源:長安街知事
國家衛健委5月29日通報,全國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超過6億劑次。
回顧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疫苗接種”,自接種超過1億劑次以來,每億劑次增長時間爲25天、16天、9天、7天、5天,用時越來越短。鍾南山院士表示,全國新冠疫苗覆蓋率在7月初應該可以達到40%,今年年底能夠達到80%,屆時將有可能形成羣體免疫。
躍動的數字,可期的未來,既反映出全國上下對於國產疫苗的充分信任,也在不斷縮短我們與戰疫決勝的距離。
新冠疫情一直被別有用心之人反覆政治化,中國抗疫包括中國疫苗常常“躺槍”,但科學問題終歸是科學問題。國內外接種者踊躍的“以臂選擇”,權威機構的大量數據,已經爲中國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充分證明。
目前,全球進入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的新冠疫苗共6款,國藥中國生物北京所滅活疫苗位列其中,併成爲全球首個正式發表Ⅲ期臨牀試驗結果的新冠滅活疫苗。結果顯示,兩針接種後14天,全人羣中和抗體陽轉率達99%以上,保護效力超70%。
更重要的是,相較於阿斯利康和強生疫苗部分接種者出現了血栓等嚴重副作用,中國疫苗不良反應多爲注射部位輕度疼痛,嚴重異常反應率低於萬分之一。
如此鮮明對比出乎一些人的預料。在他們的刻板認知裡,中國疫苗採用的是“老舊”滅活技術,西方國家則選了更“新潮”的技術路線,後者肯定更優秀。
但實際上,滅活疫苗也好,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也罷,不過是技術路線差異,本身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
更重要的是,中國5條生產線都是同步在進行,臨牀試驗結束最早的是幾個滅活疫苗,現在也有腺病毒載體疫苗,還有蛋白疫苗。中國滅活疫苗技術其實半點也不“舊”,在毒株篩選、病毒滅活、提純技術、細胞培養、疫苗成分、生物安全等多方面都實現了關鍵性技術突破。西方國家沒做滅活疫苗,不代表滅活疫苗不好,恰恰是因爲他們在傳統技術路線上沒有實現新的突破罷了。
中國疫苗爲什麼行?科研領域沒有那麼多奇蹟,一切優勢都來源於艱苦攻堅。僅就上述技術突破來說,相關團隊默默研究了8年,並於2017年建立了技術平臺。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的話說,“新冠一來,正好撞上了。”
從業內規律來看,一款疫苗從立項到上市需要8至10年時間。中國之所以能用不到一年時間,就研製出新冠病毒疫苗並附條件上市,並且程序不減、標準不降、保證安全,關鍵就在於這樣的科技成果積累與舉國體制優勢的疊加。五路並進、攜手會戰,所有參與單位集中優勢力量,所提需要國家均全力滿足。“其實都不用提,該準備的全給你準備好了。”正是得益於此,中國疫苗研發才能跑出加速度,我們才能在今天“願接盡接”。
放眼望去,十幾億中國人的這份“疫苗自由”在當下世界何其珍貴。遠的不說,就看近來疫情告急的臺島,因民進黨當局倒行逆施拒絕大陸疫苗,目前全臺接種人數僅佔總人口的1%。
日本有意將副作用過大自己不敢用,已放到快過期的阿斯利康疫苗甩貨給臺灣,蔡英文一干人等連連拜謝。美國則是口惠而實不至,還大談臺灣確診人數“仍算低”,氣得臺灣民衆大罵:“萊豬”也吃了、軍火也買了,死這些人還不算多?
我們對臺灣同胞的境況深表同情,同時也不妨設想:倘若此時大陸方面也沒有自主研發的疫苗,境況又會如何?
誠如鍾南山院士所言,“突破科技創新方面的瓶頸,我從不指望國外,要靠自己。”道理很簡單,沒人會將核心技術拱手讓人,從別人那裡買產品買技術,註定會受制於人,隨時會被“卡脖子”。
近些年的現實更是屢屢證明,一些國家滿口“仁義道德”,心裡全是私利算計。在政治博弈面前,世界供應鏈其實不堪一擊。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世界大國,不可能把命運交到別人手上。尤其是面對空前壓力、着眼長期鬥爭,更是要丟掉一切幻想,全力追求科技自立自強,才能取得自身發展的主動權。
令人欣慰的是,科技創新正成爲今日中國的最強風尚。幾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如今的疫苗研發正是一個生動註釋。
28日,一場事關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大計的盛會召開,中國向世界發出了“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宣言。接下來,我們還要堅持問題導向,奔着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不屈不撓、闖關奪隘,這是中國人一以貫之的“行動哲學”,中國科技一定能抵達更廣闊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