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本土即戰力兵團 迫在眉睫
離岸風電進入密集施工期,卻缺乏本土「即戰力」人才,尤以海事工程及焊接工最缺乏!臺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TOWIA)理事長許乃文表示,短期只能仰賴外籍兵團補足,中長期希望政府協助培育風電本土人才,含法律、金融、財會等,未來運維人力則以本國人優先。
許乃文說,協會會員各自都積極培育人才,下包商也有。目前政府有資助北中南不同大學,開設離岸風電入門知識學程,培育大學生、碩博士及在職專班。
不過,離岸風電不只有工程領域,還有金融、法律、財經、會計、保險等各領域,協會希望政府花更多資源心力,吸引鼓勵臺灣各級管理學院、大專院校開設相關課程,開發商也會在金融、保險積極招募,讓他們「做中學」。
短期風電人才缺口爲何?許乃文說,政府在歡迎白領高階人才提出很多政策,風電外籍白領申請政府就業金卡多達40~50張,他們對未來申請在臺灣永居,意願都很高。
永續作爲 別隻靠外籍專才
不過外籍人才只是因應短期需求,中長期還是需要培育本土人才,這纔是永續的作爲。許乃文指出,臺灣沒有這麼多「即戰力」本土人才,就是指曾有參與興建風場,有登過風機安裝船,或有操作過水下基礎吊裝工程,就是「即戰力」,現實中臺灣並沒有這些人才。
以粗淺百分比來看,開發商的外籍人士佔比超過50%甚至60%。以CIP彰芳及西島風場爲例,大約僱用150名員工,其中有一半是外籍人士,其他協會會員比例也差異不大。以包商來看,外籍比例可能更高,像施工船臺灣沒有水下基礎吊裝工程人力,整艘船大多是外籍人員,政府雖要求搭配不同比例本土員工,但初期都只是學徒。
焊工和大型海事工程人才則更匱乏,許乃文說,焊工培育需一段時間,離岸風電焊工和一般焊工不同,需相對低溫、低壓及特殊焊接角度,養成至少要半年甚至三個季度以上,綠領工程人員培育,兩至三年內若能培育3,000~5,000人,就是非常好的情況。許乃文也說,政府若要培育相關人才,應瞭解國際大廠需要的證照,尤其是全球風能組織(GWO)的證照是國際通行,在臺中、高雄都有GWO訓練中心,且GWO有完整套餐行程,臺灣不必再另創一套證照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