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通過對華電動車加徵關稅,還有更狠的後手:歐盟新電池法規

歐盟通過了對華電動車加徵關稅的決議,以前的關稅是10%。而接下來,出口到歐盟的中國電動車,將會在10%的基礎上,加徵17%到36.3%的反補貼稅。

你以爲這就結束了?其實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他們還有更狠的後手:歐盟新電池法規,這個招數幾乎就是絕殺。在阻擋中國電動車進入歐盟的同時,也會徹底殺死歐洲自己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那具體咋回事呢?

我們先簡單說一下這次決議的具體結果,比亞迪被加徵17%,合計27%;吉利加徵19.3%,上汽被加徵36.3%,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加徵9%。

如果只是加這些稅,那在歐洲市場上,中國電動車依然有一戰之力,因爲歐盟和中國同品質的電動車售價,差了一倍不止。

今年1月份就有報道稱,一家德國汽車貿易公司,在中國進口了22輛大衆ID.6,返銷德國賺差價,結果被要求就地銷燬。

去年就有德國人發現,德國生產的ID.3售價爲3.99萬元歐元起,而中國市場的僅爲1.52萬歐元起,德國的售價是中國的2.6倍。

因此,反補貼稅是隻是阻擋中國部分電動車進入歐洲,但歐盟要的遠遠不是這些,他們是想迫使中國企業去歐洲開廠。這就不得不提到馬上要來的新電池法規。

根據這個法規,想要把動力電池和工業電池出口到歐盟,必須得有歐盟頒發的護照,護照上必須得對電池的製造歷史、化學成分、技術規格、碳足跡等信息進行記錄。

說白了就是通過更加嚴苛的要求,增加非歐盟企業進入歐洲市場的難度。針對性很強,因爲中國電動車企業,電池企業,在全球都是處於領先地位,這相當是個新的貿易壁壘,還是專門針對中國的。

要知道,一輛電動車40%的成本來自於電池。通過新電池法規,就可以迫使在中國生產的電動車,無法出口到歐盟,除非這當中的電池有歐盟頒發的護照,這是不太現實的,畢竟歐盟也不傻。

當然,在歐盟的設想中,中國汽車企業可以到歐洲去合資建廠,生產的汽車直接用歐盟的電池企業生產的電池,這不就解決了?可問題是,歐盟有靠譜電池廠麼?那明顯沒有!

所以咋辦呢?

唉,歐盟表示,中國電池企業不也得賣電池給歐洲嗎?這不也得歐盟給你頒發護照麼?那咋能保證歐盟不刁難你呢?那要不中國電池企業也來歐洲合資建廠吧。

所以看懂了麼?歐盟的算計,本質上就是想方設法,利用自己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的地位,通過層層限制,讓中國電動車無法進入歐盟,從而保護本土的汽車產業鏈和電池產業鏈。

只是這個算計最終還是會害了歐盟自己。首先,即便是中歐合資的電池企業,電池的價格依然會很高,除了人工成本、能源費用出奇的高之外,最核心的還是產業配套不行,上下游產業鏈也沒有,基本上是重開的水平,成本不可能拼得過中國那些卷出來的企業。所以,這些年纔會出現,以德國大衆爲首的歐洲汽車企業,紛紛在歐洲關廠,在中國建廠。

所以到頭來,無論是中歐合資生產的電動車,還是電池,價格還是會遠高於國內的。更不要說技術了,現在已經形成了代差。雖然合資建廠可以拿市場換技術,但歐盟的問題是缺乏創新,就是給了歐盟技術,他們在同樣的技術平臺上,也根本卷不過中國企業。要知道無論是電動車、電池還是光伏,都是歐美日韓先於中國幾十年,就開始發展的,可結果如何呢?

究其本質,就是他們懶習慣了。這些年歐洲和高科技有關的新聞,都是他們怎麼怎麼制定高大上的新標準,他們又怎麼怎麼罰人家錢了,他們的創新和心思全用在這上面了,這些年,幾乎沒有出現過獨角獸企業。歐盟這些騷操作的本質是,歐洲人把老本啃光了,還想通過“碳中和”的方式,繼續剝削髮展中國家,實現繼續躺平的美好幻想罷了,但這根本阻止不了歐洲的衰退,畢竟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

最終,歐盟老百姓還是得花更多的錢,用上了歐盟企業或者中歐合資企業生產的車子,這就跟美國百姓現在扛通脹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他們能扛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