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對動力電池產業有何影響?
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政策靴子落地。
歐盟委員會6月12日宣佈,作爲正在進行的反補貼調查的一部分,其已得出臨時性結論,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受益於不公平的補貼,對歐盟電動汽車生產商造成了損害,其因此預先披露了將對原產於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性懲罰關稅。
歐盟委員會稱,如果與中國政府未能就此達成有效解決辦法,此項關稅政策將由7月4日起實施。其中,三家被抽樣的中國汽車生產商比亞迪(002594.SZ)、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將被分別徵收17.4%、20%和38.1%的關稅,其他配合調查但未被抽樣的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商將被徵收21%的加權平均關稅,其他未配合調查的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商將被徵收38.1%的關稅。上述關稅政策將在現有關稅稅率10%的基礎上加徵。
睿諮得能源副總裁付多向界面新聞分析稱,關稅政策的實施將導致中國出口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售價提高,進而可能影響銷量。他認爲,如果車企選擇以降價的措施來獲得市場競爭力,可能會壓縮動力電池的採購價格,使得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短期內面臨盈利壓力。
歐盟中國商會今日發佈的聲明稱,調研顯示,對大多中國車企而言,歐方加徵10%以上關稅即爲高位區間,將對其對歐出口帶來直接負面影響。當前的17.4%-38.1%的臨時關稅區間意味着嚴峻的市場準入障礙。
多位受訪人士認爲,在加徵關稅後,中國電動汽車能否維持歐洲市場上的競爭力,決定着對動力電池的影響。
歐盟委員會去年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國在歐洲售出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已經上升到8%,並有可能在2025年達到15%。這一快速增長的市佔率,是由中國電動車相較歐洲車型普遍存在20%左右的價格優勢所致。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多次表示,歐洲需要採取行動,阻止獲得大量補貼的中國電動汽車充斥歐盟市場。去年10月,歐盟委員會正式啓動了針對從中國進口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以確定是否對其徵收懲罰性關稅,目的是保護歐盟電動汽車生產商免受得到國家補貼,因而價格更低的中國商品的影響。
“爲了規避關稅政策,整車企業用於出口歐洲的電動汽車,未來將更多選擇在歐洲等中國以外的地區進行生產,將帶動中國動力電池的出口增加。”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協會原秘書長劉彥龍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另一方面也會促使中國電池企業加快歐洲在建產能的建設,以此實現與車廠的本地化配套。
一位國內頭部動力電池企業人士認爲,歐盟對於中國電動汽車出臺的關稅政策,更多是出於保護本土汽車產業的考慮。他分析稱,在動力電池產業,歐盟採取的策略是依賴中國電池產業的技術和產業鏈優勢,但是需要其在歐洲建廠,以保障本土的供應鏈安全。
截至目前,包括寧德時代(300750.SZ )、億緯鋰能(300014.SZ)在內的中國電池企業均已在歐洲有產能佈局。
付多認爲,如果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商考慮加大歐洲設廠力度,可能會加快上述電池企業的投產進度。此外,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可能會調整海外產能規劃,特別是選擇在中國車企已經佈局的東南亞國家。包括上汽集團、長城汽車等國內企業均在東南亞投資設立了整車製造工廠。
另一位國內頭部動力電池企業人士表達了類似觀點。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目前歐美都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關稅的背景下,整車企業可能考慮在東南亞等地佈局產能出口至歐美市場,在此情況下,也將涉及到動力電池等上游供應鏈在當地的本土化。
美國白宮今年5月發佈聲明稱,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稅率將從25%提升至100%,此項措施將於8月1日正式生效。
就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的做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今日迴應稱,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展反補貼調查是典型的保護主義。歐方以此爲由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關稅,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損害中歐經貿合作和全球汽車產供鏈穩定,最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利益。
“我們敦促歐方恪守支持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的承諾,同中方一道維護好中歐經貿合作大局。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林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