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雲致股東:AI的代價

3月25日,萬物雲公佈2024年度業績。業績報告裡,萬物雲董事長朱保全依照慣例寫了致股東信,一如既往充滿對行業的洞察與人文溫度。全文如下:

接入DeepSeek了嗎?本地部署大模型了嗎?屬於中國的AI盛宴一下子超越了2年前chatGPT那波初始聲浪。在研究與實踐中,我一直在思考,之於我們這個行業與萬物雲,AI意味着什麼?

AI帶來了通用專業的平權。律師、會計師、品牌這些通用專業,往往越大的公司越有能力聘請薪酬更高、經驗更豐富的專業人士。但在AI加持之下,即便是小公司,也可以用較低成本獲得不亞於專家的意見或者作品,這對於毛利率並不高的物業行業,在費用層面絕對是件好事。但專業仍然需要,因爲大模型需要專業的prompt,才能給出專業的答案。

很難調出行業大模型。通過本地化部署幾種大模型,做了大半年的嘗試,並沒有Fine-Tuning出令人滿意的專業大模型。於是改向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路線,把專業知識寫入向量數據庫,再根據需求調用不同大模型,據此做出的“智能物業管家”、“智能IT管家”、“智能HR管家”已經應用於實戰。

利用AI做人工替代或被甲方反替代。AI可以帶來顯而易見的人工替代,但值得警惕的是,過去二十年由於專業化分工協作,很多企業把非主營業務外包,比如科技公司代碼開發的工作,當作爲外包方試圖用AI做人工替代時,切莫忘記你的甲方自己也可以用AI完成這項任務,而無須再外包給你。這時候,你與甲方會從協作,短期內會變成競爭者,然後看誰更快、成本更低。

機器人對提效有積極意義且不改變合同主體。儘管“動手”的作業,對於機器人來說仍需假以時日,但如同看到無人機清洗外牆,越來越多的機器被應用到物業基層作業領域,這對服務效率的提升效果顯著。針對衆多產權人共有空間部分的日常打理與應急服務,業主們不會退回到八十年代“門前三包”似的自助,物業公司作爲第三方被委託的需求仍然剛需存在。

智能體(AI AGENT)或是物業公司的最大威脅。如果說物業服務的核心,是通過與業主達成共識,並依託專業知識指揮“四保”高效作業,創造安全、安心的環境,助力資產保值增值。那麼,是否可以基於數據創造一個物業項目的智能體,比如有三位住在一樓的業主連續報事家中地漏返水,智能體便可以判斷併發出工單,把所有污水管排查一遍看看是否有系統性問題。針對日常任務的跟進、臨時任務的督辦、工單調度與質檢、預防性分析,這些物業經理的職責,都是可以預判的智能體能力。

期待萬物雲的“靈石邊緣服務器”愈發智能。公司很快就會衍生爲三類崗位,H類爲真人、R類爲機器人、A類爲智能體。作爲企業現在就要努力去做,一方面做好企業知識庫,幫助R類、A類員工上崗,一方面要儘快區分哪些工作是必須的H類崗位,並提前做好轉崗培訓,在R類與A類員工上崗後提供轉崗機會、避免失業。

時代真是不容人休息片刻,行業剛剛渡劫開發商關聯交易影響、又要搶跑大模型。過去三年,從開發商高增長的確定性,到與開發商關聯交易的冰與火,要收入沒現金,不要收入利潤下滑,種種業務的不確定性讓上市物企只能用高分紅給股東定心。但如過去年報《致股東》所言,如果上市物企做好業務獨立性的準備,2025年核心(非開發商)業務的增幅會大於關聯方業務降幅,並呈現剪刀差,2025年會是撥開雲霧的里程碑年。同時,頭部品牌企業市佔率會進一步集中:在住宅小區更換物業的大趨勢中,頭部品牌企業呈現顯著機會,而在非住領域的招投標中,越來越多的甲方會提出業務交換條件,大概率只有頭部品牌企業有機會接招。而伴隨近年因流動性、資產抵債等資產交易而帶來的所有者大更換,新業主對“智慧與綠色”對運營改善的關注,更是給到具備“科技能力”的物業企業帶來替換服務的機會。

並非業績增長即是未來,轉型中的能力建設至關重要。“資產管理能力,AI應用能力,綠色低碳能力”將作爲萬物雲的關鍵能力建設方向。在過去難熬的一年裡,陷入無端揣測不算痛心,因爲真相如竹筍,雖無言卻總要破土。當看到國資向母公司的支持助力,眼中現出希望、淚光。

企業始於人、終於人,萬變不離其宗——服務好客戶、對得起員工。

人生難免經歷痛苦掙扎,人總要學着自己長大。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 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

相關公司:萬科物業hk02602,萬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