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問責中概股的真正意圖
旺報社評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美國參衆兩院一致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劍指上百家在美上市陸資企業,中美關係波瀾再起。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是美國對大陸企業赤裸裸的歧視,也是政治打壓,與早先一系列科技與金融制裁手段串聯起來,目的非常清楚,都是爲了遏制大陸崛起。
《外國公司問責法》開宗明義指出,在美掛牌外國企業若無法遵守或符合美國審計標準,將強制從美國所有證券交易所下市,且不得再申請掛牌交易。雖然用的字眼是「外國企業」,但明眼人都知道,指的就是中國。根據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管理委員會(PCAOB)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爲止,共有250家在美上市外國企業未配合提供合規的會計工作底稿,嚴重妨礙PCAOB進行審計與監管工作。其中,來自大陸的企業高達227家,比重超過9成。在紐約證交所或那斯達克掛牌的科技巨頭,比如阿里巴巴、百度、京東及網易等無一符合規定,通通無法符合此法規定。
其關鍵在於大陸基於國家安全考量,明文規定這類與審計有關的檔案,必須存放大陸境內,除非獲得相關監管部門同意,否則嚴格禁止外流。去年9月通過、今年3月正式施行的大陸《證券法》第177條修正案,白紙黑字寫下境外證券監管機構不得在大陸境內直接從事調查蒐證等活動,而且,未經證券主管機關同意,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與證券業務有關的文件與資料。
顯然,在美上市陸資企業能否達標、符合美國的審計標準,不是企業自身的問題,而是國內法的束縛。從這個角度來看,《外國公司問責法》的通過,確實帶有政治目的,嚴管陸資企業只是幌子,強迫北京改變體制纔是真正目的。問題是,打了近3年的貿易戰,已經充分證明,大陸不會因外在壓力而輕易改變或調整體制與路線。美國若一意孤行、嚴格執行《外國公司問責法》,在美上市陸資企業全面下市恐將難以避免。
這會對大陸帶來什麼樣的衝擊?首當其衝就是相關個股股價表現,包括在大陸上市的母公司,甚至整體陸股市場,都會受到波及。畢竟除了像阿里巴巴或百度等網路巨擘是直接IPO外,還有許多重量級國企如中石油或中石化等,都是以美國存託憑證(ADR)發行。一旦被迫下市,投資人勢必會大舉拋售持股,導致股票重挫,進而衝擊整體市場。除此之外,由於失去美國股權融資管道,基本上會加大其他融資工具的槓桿,連帶提高潛在信用風險。也就是說,被迫下市的在美上市陸企,債券違約風險可能跟着上升。
對此,北京政府須儘早做好因應準備。比如,提供誘因、創造環境、鼓勵海外掛牌陸企回滬或回港第二上市,可能是短期能夠立即見效的做法。陸資企業(尤其是高科技類股)基於籌資規模、本益比、市場流動性的考量,多以美國作爲第一上市首選,但自去年11月阿里巴巴打響回港二次上市第一炮以來,今年6月香港也成功吸引到京東及網易的迴歸,百度則是在7月宣佈啓動赴港第二上市計劃。這些案例背後,其實都透露出,在美國金融制裁的壓力下,中概股返鄉是短期最佳權宜之計。如果北京能夠在此時助推一把,或許不失爲反將美國一軍的奇招。
知名信評公司標普指出,全球其他交易所(包括大陸在內),正在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可能在美國下市的陸企。而富達投信則是強調,陸企退市潮將損害美國在全球市場的聲譽,投資人不見得買單,反而會透過其他管道,買進具有投資價值的陸企。就「市」論「市」,美國做法不符自身利益,也難以取得國際投資人的認同。
不過,就中國長期利益而言,以坦誠溝通、解決爭議爲佳,透過充分的溝通與協商,在不涉及大陸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達到美國所要求的審計標準,這並非做不到。事實上,早在2013年,中美雙方證券監管機關,就曾簽署一份合作備忘錄,允許有條件提供陸企的審計文件與資料給美方。與美國討論建立共同審計標準,可能會讓一些喜歡做假帳的企業現出原形,也未嘗不是讓陸企加強公司治理、甚至讓大陸審計工作與國際接軌的好時機。是危機或轉機?就看北京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