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軍團與秦兵馬俑在西安首次「短兵相接」
(圖/新華社提供)
兩個帝國的直接碰撞會是什麼情景?除了妥協與爆炸性事件的風起雲涌之外,或許很難想像出和平的場景。然而,「羅馬軍團」如今來到西安與秦兵馬俑的「短兵相接」卻異常平靜,讓人不禁思考帝國是否存在別樣的發展路徑。
「西羅馬、東長安」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兩個永恆的座標。猶如羅馬對西方社會和文明和影響一樣,東方的秦帝國雖然是通過漫長的絲綢之路與其一線相連,但對東方世界的影響也是至今猶存,甚至生生不息。
隨着9月1日「輝煌時代--羅馬帝國文物特展」在距秦兵馬俑坑200多米的展廳內與遊人相見,對於帝國的想像、尤其是兩個帝國相遇的想像場景,一時竟然超出了藝術和文化相遇帶來的跨時空衝擊。在未來三個月的時間裡,來自世界不同地域的遊客,都將會感受到秦兵馬俑與羅馬軍團「短兵相接」的震憾。
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參贊大衛•狄奧說,遺蹟遍存的古羅馬如今是奢華和質樸並存,作爲永遠的古都,它與典雅而現代的西安一樣,在帝國的意義上都需要後人不斷的交流與探索。
根據計劃,「輝煌時代--羅馬帝國文物特展」主要分爲「歷代帝王」「宗教與祭禮」「公衆生活」「個人生活」「羅馬家庭」及「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和平」六個單元,其中包含大量成套的硬幣、陶器、瓦器、玻璃器、雕像、甕、雕刻精美的石棺、大理石雕塑、小青銅器和珠寶等300餘件文物,主要展示從西元前1世紀到西元3世紀中葉,羅馬帝國時期與羅馬國王相關的文化遺產。
博物館學家、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劉雲輝表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利用文化手段來展示本國文化,宣傳自己的價值觀,提升和擴大國家的影響力。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主動置身於國際文化交流之中,是文物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看着羅馬城市設置的公共浴池與劇院,想像着公民和士兵們在沐浴之外,還可以會友、玩遊戲、休息、商談生意和娛樂,不禁體會到秦帝國的鐵血政策之下的秦宮「百戲」之樂,以及雄赳赳的秦俑軍陣的磅礴氣勢……
看着一件件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精美人物雕塑,或英雄女神,或帝王貴族,無瑕的面孔上展現的是專注與執着,而與其相距不足百米的秦俑們展現的,卻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親切和寬容……
絲綢之路考古學家、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說,文化的交流是人類心靈的交流,情感的溝通。作爲一種「軟實力」,文化遺產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對帝國強加解說的話,羅馬帝國的人物雕塑較重個性,而秦兵馬俑則較重共性,反映着帝國文化發展的不同路徑,價值上難以得出優劣。
據介紹,此次參展的文物主要來自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博物館,其中包括義大利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錫耶納國家考古博物館、基安奇安諾泰爾梅德拉水域公民考古博物館。衆多文物讓參觀者在秦兵馬俑的軍事裝備、軍事思想的影響下,不自覺與羅馬帝國的軍團展開聯想,下意識地想像着羅馬軍團的三輪攻擊之暴風驟雨和秦軍多兵種配合下的所向披靡。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曹瑋說,羅馬帝國與秦帝國兩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創造的輝煌的人類文明,代表着當時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輝煌成就。如今,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舉辦本次展覽,目的就是讓廣大觀衆在體驗底蘊深厚、氣勢磅礴的大秦文明的同時,也能領略羅馬帝國的輝煌燦爛與博大精深。
專家介紹,受地域與材料的限制,秦人與羅馬人在科技與藝術仍取得衆多突破:羅馬雕塑吸取了希臘藝術,推廣到甚至於引水渠的巨型建築;秦人則在陶土塑型如生人的基礎上,進而明眸善睞顧盼生輝……
實際上,近年來不斷有學者提出羅馬軍團在秦漢時期已與中國軍人有過「交鋒」,有的還考證出甘肅某縣某城曾是羅馬軍團的駐地。但是囿於考古學的主流認知,目前做出東西方兩個帝國已有直接軍事接觸的結論尚顯爲時過早。
劉雲輝說:「通過兩種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文化展示,在給參觀者帶來藝術享受與智慧啓迪的同時,能夠更深切的體會世界文明的多元性。開展文明間的交流和對話,借鑑和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將會增進相互理解,擴大共識,謀求共同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