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蔣中正的文武侍從

當年6、7、8、9四個月,撰寫進入最緊張階段時,先生每天花在運思、改稿、查資料徵詢意見時間,總在4小時左右。

蘇俄中國》一書的構思起於民國44年11月,最初的底稿名爲《和平共存》。我個人觀察,先生撰寫這本書應該有幾項動機和目的:第一,當時東西冷戰正酣,中共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向蘇俄靠攏,蘇俄爲了稱霸世界,高倡「和平共存」,先生認爲此一戰略與我方反共復國目標志業相牴觸,決定撰文駁正,揭露蘇俄背後真正的目的,讓國人瞭解。因此,最初的書名爲「和平共存」,約半年後才定名爲《蘇俄在中國》。

撰述《蘇俄在中國》

第二,先生希望藉此檢討國共戰爭的失敗,對自己、對國人,乃至對世界都有一交代,並說明爲什麼他不能接受共產主義,中國也不適合共產主義,表達堅決反共的立場,呼籲世人對共產主義作全盤瞭解,進一步認識蘇俄稱霸世界的野心,統治世界的目標;第三,以此書紀念自己70歲壽辰及與宋美齡女士結婚30週年。另一層意思是將此書紀念慈母王太夫人,先生的書房裡始終供着太夫人的遺像,可見他一片孝心

陳布雷去世後,陶希聖成爲先生的第一號文膽。陶先生對近代史很有研究,曾在北大等一流大學教過書,長於撰寫政論,對蘇俄問題的看法頗爲一致,先生也習慣看他的文字,爲起稿此書的不二人選。記憶中,不是我去向陶先生轉達這個意思,可能是直接跟他講的。

44年秋冬,陶希聖依循先生的意思撰寫大綱送核,隔年春完成「和平共存」初稿4萬字呈閱。先生詳閱後,認爲不錯,決心要充實成書。爲了這本書,那段期間,包括一個禮拜兩次的中常會,我總會和陶先生見上三、五次面。

先生並非一開始就想寫一本近20萬字的鉅著,而是着手後,基於前面提到的種種原因,思潮有如浪濤一般不斷襲來,使他想借此機會,一吐爲快。拉美抗俄、反共復國,更是促使他朝這方面發展的最大誘因

陶希聖雖是原始執筆人,但只負責擬稿及提出建議,無權決定內容,故本書從主旨章節條目,都是根據先生的意思擬定。事實上,人物回憶錄等著作,非本人對內容難以置喙,何況先生身分特殊,一生經緯萬端

先生身邊幾位高級幕僚,如黃少谷張其昀羅家倫張厲生唐縱張羣葉公超蔣廷黻,及經國先生等,都曾參與提供意見,或協助潤飾文字,這些差不多都是由我經辦。其中看最多稿件的是葉公超先生,當時他是外交部長,對蘇俄的事情很清楚;另外,我國前駐蘇聯大使蔣廷黻先生也看了很多,蔣是很有名的近代史學家,曾任教於天津南開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做過駐聯合國代表、駐美大使,他也提出很多意見。

他們的建議文字,約有3萬餘字納入書中,陶先生奉示補寫的也有3萬字左右,連同原稿計11萬字,但是仍須由先生裁示是否增刪。後來整個稿件大致定稿時,每完成一、兩章,先生會要我送給陶先生看一下,這是他對原始執筆人的尊重。他對文化人、讀書人一向很尊重。

45年11月間大致定稿時,全書已增爲18萬多字,其中6、7萬字是先生一吐心中塊壘,暢抒個人懷抱,親自以毛筆一字一字書寫下來。今日仍有原件可供查考。

這一年,先生對這本書的經營,真是煞費苦心。當年6、7、8、9四個月,撰寫進入最緊張階段時,先生每天花在運思、改稿、查資料,徵詢意見的時間,總在4小時左右。甚至到南投日月潭高雄西子灣桃園角板山三處行館時,除日常公務外,全部精力都貫注在這本書上,有時還會更改或取消固定的散步時間,先生的侍從人員常跟我說:「今天先生沒有去散步。」

全心投入 廢寢忘食

有一次,先生因太過勞累暈倒,當時我不在旁邊。夫人很擔心影響先生的健康,事後我聽到夫人對先生說:「達(Darling簡稱,夫人對先生的暱稱),你不能這樣不離開書桌呀!」

我記得很清楚,當年9月,我們跟往年一樣還住陽明山上,某星期天一整天下來,我被先生召喚查證資料,上下山達4次之多!後來可能覺得次數太多了,我又接到電話時,副官跟我說:「先生說你不用上來了,在電話裡講就好了。」確實很有人情味,很會替人設想。

這段期間我協助完成該書,歸納起來有3項工作:一聯繫有關人員提供意見後,予以彙整,歸入適當章節,減少先生本人貫通全書的繁瑣。遇有特殊事件或歷史問題時,請教專家學人,並將其意見簽註請核。二蒐集與查證資料時,儘量向有關單位查閱原始文件,如共黨第三國際的發展資料,民國13年先生曾赴俄考察,回國後寫了一份報告書,但是現在各類檔案中都找不到這份報告書,我也不能理解。不過這份報告書的內容都已經發表了,有人把它看做是先生反共最早的自白。

爲了寫這本書,他還約見當年3、4位同行的人來面談,我都在旁邊,這當中沒有任何秘密,也沒有任何忌諱。他對共產主義、共產黨,沒興趣也好,認爲不適合中國也好,甚至唾棄也好,我覺得這不是他個人好惡的問題。三整稿、校對,力求無誤。

民國45年11月,全書大致定稿,同時確定書名。付印前,蔣公親自爲《蘇俄在中國》封面題字,用楷書寫下紀念性代序,前後寫了4、5張,還面帶喜悅地要我看看哪一張比較好。45年12月25日由中央文物供應社印行面世,先生閱後,相當滿意,一整年緊繃的心情才稍稍放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