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今天/《感官世界》與「二二六事件」
▲一羣激進的年輕軍官訴諸行動,發動了改變歷史走向的「二二六事件」。(圖/電影劇照)
去年底,臺灣上演了大島渚名作《感官世界》(1976年)一刀未剪的數位修復版。《感官世界》名氣很大。它不是A片,內容與尺度卻跟「真刀真槍」(Hardcore)的A片無異,嚴重挑戰當年的電影檢查制度。因此它在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要不是被禁、就是上映時必需修剪或噴霧。
該片取材自真實刑案:1936年5月發生在東京的「阿部定事件」。一名叫阿部定的餐館女服務生跟老闆兼情夫吉藏做完「愛做的事」後,將男方絞殺並切下對方的生殖器,還一臉洋溢着幸福感的帶着它到處趴趴走!
該事件當年轟動全日本,除了案件本身獵奇式的怪異情色內容之外,它發生的時間跟一宗重大歷史事件太接近(約3個月之後),也是原因之一(大島渚在電影中也有點出來)。那就是以下要談到、改變日本近代歷史走向的「二二六兵變」。
自從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迅速佔領中國東北。`繼而成「滿洲國」。但日本此舉遭到「國際聯盟」抵制,在國際上陷於孤立。國內經濟走向兩極化;農村蕭條、大批勞工失業、民不聊生。但金融和工業鉅子卻因爲彼此利益關係緊密,反而越來越富。
當時陸軍內部分爲「皇道派」及「統制派」。「統制派」主張依據憲法,在議會政治下結合財閥,執行國家政策。「皇道派」則認爲天皇已成爲貪污大臣及財閥的傀儡,不知人民疾苦與國家安危。他們深受當時意見領袖北一輝的影響,主張廢除議會制度,由天皇直接領導軍人政府進行國家改造。
部分激進的年輕軍官更進而訴諸行動,陸續製造恐攻,刺殺內閣大臣。他們行動的最高潮,就是發生在1936年2月26日的「二二六事件」:一羣陸軍下級少壯派軍官提出「尊皇討賊」口號,以「昭和維新」之名發動武裝兵變,意圖推翻內閣,成立由天皇直接領導的軍人政府。
當天大雪動飛的凌晨,1500名全副武裝的年輕軍人分別攻進多名政府要員的府邸,同時刺殺以首相岡田啓介、元老西園寺公望、侍從長鈴本貫太郎爲首的7名政府要員(上述刺殺過程有成功、也有失敗),還一度佔領警視廳大樓及東京市中心部分地區。
他們向昭和天皇上達訴求, 請求天皇組織新內閣,以「純淨國體、穩定民生、健全其國防」。儘管這羣人是尊皇的。但昭和天皇裕仁卻並不領情。原因之一,起事者雖然標榜「尊皇討奸」,本質上卻是不折不扣的武裝政變。在裕仁看來,無論其宣稱的宗旨爲何,若順從其意,非但天皇威望蕩然無存,日後類似的事件恐怕也會沒完沒了。
原因之二,被襲擊的都是天皇極爲信任的大臣,那麼多大臣被攻擊、殺害,讓天皇強烈感到軍人勢力對皇權的威脅。該事件之後,裕仁天皇曾說:「叛軍將朕最信賴之老臣,悉數殺害,如同把絞索套在朕之頸上。」
原因之三,裕仁的弟弟秩父宮雍仁親王向來跟「皇道派」往來密切。時任弘前第八師團少壯大隊長的他,兵變之後,秘密從駐地搭火車趕往東京。據傳政變軍人之中有人公然喊出了「我們的領袖是秩父宮」的口號,宮廷政變未必不可能發生。裕仁得知上述消息後,深感事態嚴重,立刻派人趕往東京上野火車站攔截雍仁親王。後者一下火車,就被大批軍警「護送」進皇宮,跟叛軍隔離開來。
接下來,在天皇授意下,政付宣佈戒嚴、鎮壓。天皇的強硬態度讓這羣尊王者心碎。經過多番談判及勸降後,叛變部隊的團結開始瓦解。進入29日午夜後,陸續出現逃兵。最後,兵變軍官乾脆讓所有士兵回營。
跟之前年輕軍官刺殺政府要員卻被從輕發落的情形不同,「二二六事件」中的主謀起事者多被處以重刑。經過一連串不公開審判後,共有19名叛軍領導袖被處死刑,另有40人被判刑期不等的徒刑。
「二二六事件」後,陸軍內部以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爲首的「皇道派」勢力遭到清洗,「統制派」掌握了陸軍內部的主導權。透過恢復軍部「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以及利用陸軍不合作進行倒閣等政治手段,最終建立極權內閣,成爲陸軍及國家內外政策的主導者。
「統制派」與「皇道派」的一興一滅,對中、日近代史的發展走向有重大影響。因爲兩派的戰略主張有明顯分歧。儘管兩派都視蘇聯爲日本主要敵人,「統制派」認爲若要抵抗蘇聯,光拿下滿州還不夠,必須繼續擴張佔領中國。信奉北一輝主張的「皇道派」則認爲滿洲實現工業化後,就足以讓它成爲亞洲對抗共產主義的重要堡壘。他們認爲繼續侵略中國只會造成日本跟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兩敗俱傷,以及製造跟英美的矛盾,最後只會讓日本真正的宿敵:蘇聯以及中國共產黨漁翁得利。
北一輝這一派不幸言中。「二二六事件」發生一年多之後的1937年7月7日,中國爆發「蘆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開打。1941年10月,「統制派」要角東條英機擔日本首相,約兩個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最後的結局是:日本投降,1949年,中共建政。如果沒有發生「二二六事件」,「皇道派」勢力仍然屹立在日本陸軍內部,也許後來的歷史發會很不一樣。
「二二六事件」發生後,日本社會本來一直陷入一種緊繃、肅殺的氣氛。沒想到約3個月後,卻爆出一椿色慾怪奇的「阿部定事件」,沖淡了不少肅殺之氣。有論者認爲,該事件在當時起了一種comic relief(喜劇性調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