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財經名嘴曾光輝 從負到正的不凡人生

文.洪佩玲 攝影.鄭暐琪

財經名嘴光輝,曾經是世人眼中的浪蕩子,也曾經迷失在投資領域中。後來曾光輝靠着十幾年前剛入行師父傳授他的「太極操盤法」,自行加以改良,除了在股市從未失手,也因此成爲財經媒體寵兒,如今視野更加遠擴,不論任何新聞議題都有其獨到的分析見解。

巴菲特在一次波克夏股東會上曾說:「想要一輩子都能投資成功,並不需要天才的智商、非凡的商業眼光或內線情報,真正需要的是,有健全的知識架構供你做決策,同時要有避免讓你的情緒破壞這個架構的能力。」財經名嘴曾光輝充分運用了這個邏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論是引領衆多會員華信投顧分析師,或是課堂上引經據典的講師,甚至是舌粲蓮花的名嘴,他都能將不同的角色邏輯式的分析問題,也讓他擅長於「從複雜的事找出一個規範」。目前每月通告量高達三十場的曾光輝,曾經一天最多跑三場通告,一向善於梳理各類資訊的他,除了每天晚上可以在三立陳斐娟主持的《54新觀點》、蔡韋葶主持的《2100全球財經》、中天戴立綱主持的《新聞龍捲風》及東森劉寶傑主持的《關鍵時刻》等節目中,聽他談論政治甚至財經議題,後續「觸角」更延伸到娛樂性,不論是軍事、政治、科幻、歷史、運動及演藝娛樂,沒有一樣他不行的,他總能用生動有趣的解說方式,幫助觀衆深度瞭解「眉角」,分析時的專業見解及創意總是有其獨到之處,他的粉絲及會員跨越兩性、沒有代溝,相信也是他始料未及的。賭運開竅後──決定走財經之路曾光輝出身小康之家父親公務人員,領微薄的薪水要養活全家有點吃力,母親爲了多賺點錢而幫人縫衣服及「辦桌」,加上母親有理財頭腦,終於讓家中資金較爲活絡。而所謂「有土斯有財」,父母一有閒錢就會買進便宜的土地,但也因爲眼光不夠精準,終究賣不出好價錢印象中只有一塊土地賣出高達一百倍的價錢,但當時年紀小,也不懂爲何父母辛苦工作,卻無法讓家庭經濟有所起色。

高中求學曾光輝可說是「風雲人物」。當時高中生活對於曾光輝可說是苦悶的象徵,腦筋動得快的他,在一次與同學麻將賺到錢後,讓曾光輝體認到,「原來打麻將可以賺錢耶!」之後,他在宿舍開起小型賭場,自己充當莊家,最高一次連莊十一,贏了一萬多元,從此讓曾光輝陷入理財陷阱,他把賭及運氣當成賺錢的目標,而賭桌上的獲利也讓他暫時忘卻了家裡沒錢的現實,長達半年時間他不曾向家裡拿錢,着實過了半年的開心生活。這一天,大家忙着準備升高三的期末考教官突然衝進寢室查勤,也讓曾光輝賭徒人生見光了!而事件發生後在同學背叛的「照料」下,曾光輝一人獨攬原罪,面臨「退學」或「留級」的人生選擇題,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第一個轉折點。「沒讀書的兒子,未來要做什麼?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做『兄弟』,一條就是找一份吃苦耐勞的工作去做。」在幽暗的空間裡,望着父親卑屈的放下身段懇求教官的背影,讓曾光輝剎那間覺醒了。於是,他留級一年後,開始認真讀書,最後考上逢甲大學企管系,也開啓他後來前進財經之路。大學時期曾光輝從埔里臺中讀書住校,印象中,有一次回家跟父親要房租及零用錢兩千元,看着父親皺着臉:「晚一點再給你可以嗎?」事後才知家中發生變故,父親去跟鄰居借錢,看着每次跟父親要生活費,他從口袋掏錢速度緩慢,當下讓曾光輝知道,「我只能靠自己努力賺錢,不要讓父母爲錢煩惱。」因此,曾光輝大學時期不斷打工,努力想要致富。如果負債運用得當,也可以創造出高額獲利,善用槓桿操作的方式借錢投資,是可以快速地讓財富增值;相反的,如果沒有做好理財理債規劃,在人生的理財路上就是吃虧的開始,曾光輝在入伍期間,犯了第一次的理財迷思。當時軍中每月收入約三千元,沒有任何存款的曾光輝,卻因人情而投保,首期保費三萬多元只好先跟軍中班長借錢,說好每月還款兩千元,然後自己苛苛扣扣的省錢過生活,如他說:「能走就不要坐車,能吃粗飽就好。」就這樣在退伍前一個月終於把債還清。三大理財迷思讓人生歸零負債投資雖然有可能創造獲利,但過於擴張信用、高槓杆投資是曾光輝犯了第二次理財迷思,他忽略了承受的負債比率,將是財務健全的重要課題。退伍後曾光輝進入信用合作社工作,兩年後,有感於當時貸款利率約一一%,員工又有優惠貸款只要九%即可。因此,曾光輝以總價四三六萬元,買下約五十坪的預售屋,頭期款靠着母親贊助二十萬元解決了問題,預計兩年後完工,從此,曾光輝背了三百萬的房貸,以當時月薪才兩萬七千元的他而言,要負擔每月本金加利息的二萬七千元的房貸壓力,這時,他才意識到房貸的壓力已經超出他所能負荷的範圍,也就是他犯了理財第二個迷思。雖然方便的借貸工具,可以一解燃眉之急,但也會成爲戒不掉的習慣。曾光輝當兵時,因軍中同袍每天都會藉由電臺及晚報獲得股票訊息,並且不時炫耀一天甚至可以從股市獲利三萬元,讓曾光輝興起想借由股市賺大錢的念頭。但因當時身邊並沒有存款,直到出社會後,他決定進場買股票,只好開口跟老婆借錢,第一檔不免俗的就是買了龍頭電子股,以五十元買了三張臺積電(2330),但放了三個月,股價才漲到五十二元,他覺得這樣溫吞買股獲利太慢了,於是,他再次犯了理財第三個迷思,就是用融資。當時曾光輝靠着臺積電獲利的二十萬當本金,卻用融資跟銀行借錢買了力捷,那時半導體很流行,聽同事說這檔股票很好,一檔182元,買了六張,用融資五十萬加上二十萬本錢下去買,第二天漲到190元,他決定續抱不賣,又過兩天跌到182、187、185元,結果最後慘遭斷頭命運。

最高紀錄一個月當衝七百萬,第二個月減少到五百萬,結果三個月後發現只小賺了二萬元,他意識到錢都被營業員賺走了,決定轉到證券公司當營業員。曾光輝由此體認到,如果不想讓負債成爲個人或家庭投資理財上的絆腳石,一般大衆必須學會更有效率地「管理」負債,以及建立正確的「負債」觀念。(文未完)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718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