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山歷海》:以遼闊而深刻的生活照見基層共產黨人初心
■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經山歷海》的播出,可謂“事先張揚的難題”。作爲一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主題的電視劇,它面臨珠玉在前的對比壓力,也面臨觀衆對類似題材的審美疲勞。
現在臨近大結局,該劇的收視表現中除了始終穩居同時段前三之外,另有一項指標格外引人關注——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節目綜合評價大數據,《經山歷海》在全國20個省區市進入了當地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前三,其中17個省區市每集平均收視份額超過5%。從“事先張揚的難題”,到在全國大範圍贏得觀衆,這部作品究竟憑藉什麼出彩出新?
在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的研討會上,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點出了關鍵之一:“《經山歷海》成功的藝術實踐又一次告訴我們,中國電視劇的發展不能按照西方類型劇的辦法來裁剪。”在他看來,如果創作者拿一種狹隘的西方類型劇理論來套用,會過濾掉生活的豐富性。“檢閱中國電視劇發展歷史,只有深入生活與民心,把生活當成整體,用一種全面、辯證、和諧的創作思維來把握,纔是正道。”
正是忠實於遼闊的生活,《經山歷海》才擁有了既聚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時代主題、又有所突破的內涵,獲得專家們“鄉村基層幹部的百科全書”的評價。也正是深入走進了生活與民心,劇中照見的基層共產黨人的初心,可親又可信。
曾有觀衆抱怨,一部分扶貧題材的故事有“格式”:新的第一書記意氣風發,原來的書記不怎麼行;村子裡總有三五個懶漢,解決了他們的矛盾,扶貧就能凱歌高奏。仲呈祥說,千篇一律的同質化作品,問題就出在“把生活裁割了”,忽略了中國在人類減貧史上所創造的偉大奇蹟是極其複雜艱鉅的這一事實。
《經山歷海》能動人,首先在於它塑造了一羣飽滿的基層人物。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偉國說:“將一個鄉村黨政幹部羣體作爲敘事中心,這在以往的電視劇中比較少見。”劇中不僅有副鎮長吳小蒿、鎮長賀豐收和黨委書記周斌爲代表的基層黨員幹部,他們奮鬥在鄉村一線,爲了踐行黨的鄉村振興戰略,帶領廣大人民羣衆苦幹實幹,努力改變着鄉村面貌;劇中也謳歌了基層黨員幹部背後的人,包括理解支持他們的家人,以及先富起來後不忘鄉親鄉情的企業家等。
人物譜豐富,每一個角色本身也足夠立體。以主人公吳小蒿爲例,她是工作中風風火火、百折不撓的基層幹部,是在丈夫前偶爾撒嬌的妻子,是一度對孩子感到愧疚、想要遞交辭呈迴歸家庭的母親。她本是父母的驕傲,但在動員村民主動遷墳中,她是父親眼中的不孝之女。再看賀豐收的敘事線,有工作中的雷厲風行,也有他與兒子交流中的細膩情感。而周斌書記在去世前給所有鄉村幹部留了段視頻,他的肺腑之言也讓觀衆看到了一位對土地愛得深沉的基層幹部。 ◆下轉第十版(上接第一版)這些對角色基於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刻畫,增強了觀衆的共情體驗,也更能烘托他們作爲共產黨基層幹部爲百姓謀福祉的初心。
如果說以基層幹部爲切入點,是相似題材劇的常規選項,那麼能進一步聚焦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並寫出基層黨員之間互補共進的關係,則是《經山歷海》的高明之處。著名文藝評論家李准將劇中的基層幹部分爲三種類型。吳小蒿人如其名,初來乍到時如同一株小小的“蒿草”,在經歷了各種鍛鍊後,從缺乏基層工作經驗慢慢成長爲能獨當一面的“大樹”。賀豐收紮根鄉土,生活與泥土教會了他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但在理論上認知不足,使得他在講人情還是講原則上偶爾陷入困惑。吳小蒿與賀豐收,理論搭配實踐,強原則性與從羣衆中得來的生活智慧互補,加之定海神針一般的周斌書記,三人組合搭配出了基層工作的理想配方。
“黨的基層組織究竟是什麼模樣?這部劇給出了忠於現實的回答。沒有哪一個人是神人、完人,但是他們能相互補充、互相幫助,所以才能共同擔負起黨的戰鬥堡壘的作用,在瑣碎又艱鉅的基層工作中將爲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落到實處。”仲呈祥說。
《經山歷海》改編自小說《經山海》。紮實的文學功底讓不少劇中人的描寫都具有文學性,而以楊亞洲導演爲代表的主創團隊,並不滿足於躺在現成的文本上。他們從泥土裡刨故事,將小說的時間線挪到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後的三年間。因此,劇中的人、情、事,都充溢着新時代風尚。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主任李躍森注意到,從小說到影視,改編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女主人公吳小蒿的初始人設。電視劇將她從一個爲了逃離家暴、走出不幸婚姻而寄情工作的女性,轉變爲不甘一成不變的清閒生活、想要追求更高人生價值的人物。“從創作的角度,兩者並無優劣之分,目的都是爲了表現人物改變現狀的動機。但由於出發點不同,意義發生了變化。電視劇看似削弱了戲劇性,實則讓人物的選擇更具有主動性。”在李躍森看來,勇於放棄安逸生活,去追求理想與內心的歸屬、尋找一片可以真正讓心靈舒展的天地,是這個時代青年人的精神特質。
而在安瀾村村支書慕平川身上,觀衆看到了改革開放中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的內心世界。慕平川富起來成爲企業家後,村民們全票通過,同意他來當村支書。一直以來,他以基層黨員幹部與民營企業家的雙重身份,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他建設的小碼頭,曾在過去幫助許多人走向了美好生活,但在發展過程中,小碼頭成了 “碧海行動”的障礙。拆了小碼頭,慕平川和小碼頭周邊的漁民都會蒙受損失,但從長遠看,能讓更多人在海洋牧場發展中獲益。共產黨人帶領大家致富之後,爲了大局發展,該怎樣選擇?李準說,《經山歷海》用綿密的層次感寫出了屬於新時代的命題。
此外,劇中保護與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實現可持續生態漁業發展等理念,以及抗擊疫情的劇情元素,都與時代並行。正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所說:“這部劇既是對過去脫貧攻堅電視劇創作的一次總結,也對即將和正在開始的鄉村振興是一個開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