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推給一線做決定 雙語政策如兒戲

教育部長鄭英耀(右)昨在立院表示,雙語融入到一些學科的教學,各校有自己的規畫,教育部不會強迫。記者曾吉鬆/攝影

賴清德總統二○一四年臺南市長任內提出「雙語城市」,當上行政院長後又於二○一八年覈定「二○三○雙語國家」,然而雙語政策上路以來,從中小學到大學,各種亂象層出不窮,要求檢討聲浪不絕於耳,但教育部到底是否要調整、怎麼調整,至今仍莫衷一是,也難怪教師不滿,家長學生焦慮。

根據國發會雙語政策規畫,二○三○年,全臺高中以下學校都要落實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且每三所學校就有一所於部分領域課程實施雙語教學。換句話說,政府原本的規畫就是英語課英語教學,部分課程採雙語教學。

爲了達標,不少學校大開藝術、體育、科技等藝能科雙語教甄,要求術科教師用英文上課,以至於有英文專長、卻不會教藝術者反而優先考上;至於採全英語授課的英語課,教師得用英文解釋文法、解釋單字意思,讓原本英文處於後段的學生吸收不良,學生團體甚至做過課綱觀察報告,發現近半的學生聽不懂全英文的英文課。

對於雙語政策是否改變,教育部卻始終說不清,教育部長鄭英耀一句「不會強迫英語融入其他學科教學」,更讓不少家長、教師焦慮討論,這樣到底是要改還是不改?學校更是傷腦筋,還要持續推動其他科目採雙語教學嗎?

諷刺的是,從雙語政策到班班喝鮮奶,教育部、農業部都是「不強迫」、「不勉強」,看似很民主交由第一線教師做決定,實際上卻凸顯賴內閣政策規畫如兒戲,事前缺乏配套,事後也沒有亡羊補牢的勇氣,徒然耗費資源卻不見成效。

要知道教育是百年大計,更攸關國力興衰,不是喝牛奶,喝完就結束,其影響的不只是教育體系,還有下一代的未來,雙語政策不能打馬虎眼,教育部有責任說明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