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鬱症的2個分型辨治

國醫大師李輔仁是北京醫院主任醫師,早年師從名醫施今墨,長期從事老年保健及老年病防治工作,經驗豐富。現將李輔仁對老年抑鬱症的認識與治療方法介紹如下。

老年抑鬱症是老年人常見的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爲情緒憂鬱、焦慮,激越不安,絕望無助,對外界事物喪失興趣,自我價值下降等。根據其心情鬱悶低落,或焦慮不安,甚至精神不振等主要臨牀症狀,當屬中醫的“鬱證”範疇。李輔仁從中醫基礎理論及長期臨牀實踐出發,認爲老年抑鬱症是臟腑疾病、氣血不調及情志刺激的共同反應,其中以心、肝、脾受累爲主,主要病機爲氣血運行紊亂。

許多老年人,年老體弱,諸病纏身,正氣本已虛衰,臟腑功能低下,五志不遂,而且社會活動日漸減少,子女成長相繼離去,所以備感孤獨,情緒低落,極易發生老年抑鬱症。因此,本病的發生往往既有臟腑疾病、氣血不調的內在基礎,又有情志刺激的外在原因,是生理、心理的雙重障礙。

老年抑鬱症雖然以各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爲其發病基礎,發病之後,原有的臟腑疾病越發加重,但是,長久的精神障礙更多地影響心、肝、脾胃功能。心藏神,主血脈,五志過極,均能損傷心神,甚至進一步影響血脈運行。肝主疏泄,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機壅塞,而暴怒之後,肝氣橫逆,則氣血逆亂。脾胃居於中焦,主受納運化,升清降濁,抑鬱不舒,則氣機升降出入紊亂,運化失調,而久思多慮,勞傷心脾,氣血生化乏源,運化無力。

因此,老年抑鬱症的病變髒腑爲心、肝、脾、胃,其基本病理變化爲氣機不調,血行不暢。正如《丹溪心法·六鬱》雲:“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臨牀上常見有如下兩型。

陰虛火旺瘀血阻滯

此類患者素體察賦多屬陰不足、陽有餘,或性格急躁,或諸病纏身,陰虛陽亢。患病後常表現爲煩躁易怒、焦慮不安、頭暈頭痛、口乾口苦、失眠多夢、記憶力低下、疑病恐病,舌質偏紅或暗,脈弦。

治則:清心活血、平肝潛陽。

李輔仁自擬方:天麻15g,丹蔘20g,鉤藤15g,葛根20g,炒遠志10g,牛膝10g,知母10g,珍珠母30g,石菖蒲10g,川芎10g,酸棗仁20g,茯苓20g。

加減:如兼胸悶胸痛者,加佛手、鬱金;兼多飲多食者,加天冬、麥冬;兼煩熱汗出者,加浮小麥或五味子;兼咳嗽有痰者加炙前胡、橘紅;兼大便乾結者加瓜蔞;兼夜尿頻多者加益智仁、菟絲子。

李輔仁此自擬方實從天麻鉤藤飲、安神定志丸及酸棗仁湯化裁而來。天麻鉤藤飲方義爲平肝息風、清熱安神,現取其主要藥物天麻、鉤藤、牛膝、茯苓、石決明(以珍珠母代)、夜交藤(以酸棗仁代),保其方義不變。安神定志丸則以養心安神、開竅定志爲其主要功用,取方中茯苓、石菖蒲、遠志、龍齒(以珍珠母代),並去人蔘,改用丹蔘,以減溫燥之性,而有養血活血之功。另取酸棗仁湯全方,以清心除煩。方中還有一味葛根,可養陰生津,升清陽之氣,與鉤藤、珍珠母等相配,則升降有序,氣機條達。綜觀全方,以清心火、平肝陽爲主,兼以生津液、安心神。

肝鬱痰阻心脾兩虛

此類患者素體稟賦多屬痰溼偏盛,脾胃不足,或性格內向,多思多慮,或多年患病,氣血虛弱。患病後常表現爲鬱悶悲觀,表情淡漠,行動遲緩,寡言少語,納呆消瘦,暖氣嘆息,健忘失眠,甚至有自殺慾念或實施自殺行動,舌質淡或暗、苔膩,脈沉或弦。

治則:疏肝解鬱、健脾養心。

李輔仁自擬方:生黃芪15g,當歸10g,白朮15g,茯苓20g,蘇梗10g,半夏10g,陳皮10g,香附10g,天麻15g,遠志12g,焦三仙30g,石菖蒲10g,夜交藤20g。

加減:如兼心慌氣短者,加五味子、柏子仁;兼頭暈耳鳴者,加葛根、川芎;兼腹脹滿者,加青皮、木香;兼嘔呃噯氣者,加竹茹、砂仁;兼便溏者,加蒼朮、炒薏苡仁;兼便結者,炒白朮改爲生白朮,或加火麻仁、枳實;兼乏力肢軟者,加大黃芪量,或加炒薏苡仁、狗脊;兼下肢水腫者,加豬苓、澤瀉。

李輔仁此自擬方乃從歸脾湯、二陳湯化裁而來。歸脾湯之方義爲益氣補血、健脾養心,取方中黃芪、當歸、炒白朮、茯苓、遠志、木香(以香附代)、酸棗仁(以夜交藤代),保留原來功用,並加入疏肝理氣之義。二陳湯功在燥溼化痰、理氣和中,李輔仁選用此方,意在補益氣血、養心安神的同時,加強健脾燥溼、理氣助運的作用。自擬方中尚選用蘇梗、香附以疏肝解鬱,石菖蒲、遠志以定志豁痰,焦三仙以消食和胃,共助二陳湯之運化,歸脾湯之安神。另選用天麻一味,以柔肝祛風,改善腦功能。

綜觀全方,共成疏肝解鬱、健脾養心之劑。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作者張劍/北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