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新視野》基因檢測技術的突破 臺灣罕病新未來

示意圖/Shutterstock)

基於保障新生兒的健康,我國自1984年開始進行「新生兒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篩檢」(以下簡稱新生兒篩檢),並逐年增加篩檢項目。至2019年,篩檢補助項目已增至21項,其中大多可由基因檢測技術準確診斷。

傳統新生兒篩檢是測量血中代謝物是否異常,但新生兒的生理變化可能受到母體影響,不一定是疾病造成,必須搭配後續的追蹤檢測才能確認。新生兒篩檢目的是在最短時間作出正確的診斷,並及時給予治療,若延緩治療可能影響智力發展或失去性命。此時,新世代基因檢測技術就提供了很大的協助,能更精準判斷疾病,把握治療黃金時間並減少僞陽性家長與新生兒的衝擊。以下爲三項常用的新世代基因檢測技術及應用:

1.基因變異熱點分析

隱性遺傳疾病「瓜胺血癥第二型」(Citrullinemia Type II)爲例,剛出生的新生兒患者,血中會短暫出現瓜胺酸輕微上升的現象,若錯過此黃金檢測期,就要等到2-3個月大時出現膽汁鬱積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NICCD)纔可能被診斷出來。過去在新生兒篩檢中,往往發現數量非常多的瓜胺酸異常上升個案,若能及時進行基因變異熱點分析,即可確診並進行後續追蹤與治療。此種方式,一來可以有效減少醫療負擔,二來可以在新生兒出現膽汁鬱積前給予預防指導。現有數據顯示,在4萬7千名新生兒的試驗中,約有 300名需要進行基因變異熱點分析,最後找出2名確診個案。

2.次世代目標基因套組定序分析

在罕見脂肪酸代謝異常疾病中,新生兒可能短暫出現輕微的血中代謝物上升,如未給予正確診斷,之後可能出現急性代謝失衡、死亡等嚴重後果。但這類疾病沒有好發的基因變異,因此需要使用特定目標基因的分析,才能全面檢測,目前使用的次世代目標基因套組定序分析,可在3周後就得出報告

3.全外顯子定序分析

以「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爲例,已知這些免疫缺乏與100種以上的基因異常有關,一旦確診需立即進行幹細胞移植,最佳時機是在出生後3個月內。一旦被高度懷疑患病,要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基因檢測結果。基因檢測也是個人化醫療的重要參考,因不同的基因異常,使用的移植療程也不同。臺大醫院小兒部曾利用此分析,成功在一名患病新生兒出生後第12天得知基因變異的位置,此案也是全臺首位因這變異而導致該病症案例

新世代基因檢測技術可提高疾病確診率,也爭取到更多治療時機。然而,若沒有利用傳統新生兒篩檢協助判讀,直接作爲第一線檢測,如英國正在進行的新生兒全基因體定序先驅計劃,很可能成爲一種「基因算命」,解碼數千種遺傳性疾病後,一種結果卻各自表述,將會帶來更多的衝擊與爭議。每種疾病的健康風險不同,同時發生代謝物異常與基因變異不代表一定患病,得出檢測結果後,仍需由遺傳專科醫師給予適當解釋,處置與後續追蹤。

醫師簡介/簡穎秀醫師,臺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醫學院臨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