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新視野-大陸「禁廢令」對臺廢紙供應鏈的影響
2018年初,中國大陸啓動禁廢令後,拒絕歐美出口的廢棄物,影響了臺灣各大紙廠,進口廢紙量大量增加,臺灣廢紙回收廠是否會面臨倒閉危機?若回收體系崩解,是否會衍伸環境問題、臺灣是否會因爲中國大陸禁廢令淪爲世界垃圾場?本文認爲反而因爲禁廢令,創造了臺灣紙回收產業轉型的契機。
中國大陸2017年發佈《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簡稱禁廢令)之後,臺灣造紙工業同業公會每年統計的七十餘家造紙廠會員數據,可看出臺灣近年採購廢紙的供應鏈情況,包括各紙廠各年度收購的廢紙量,和廢紙做成回收紙的類別等;數據顯示國內回收和國外進口的廢紙量、廢紙製成的回收紙與紙板總量,皆逐年上升。這說明了,雖然進口廢紙,但造紙廠購買國內和國外廢紙的比例沒有太大改變,且供應鏈中生產回收紙與回收紙板的需求也同時成長,臺灣的回收體系不會因爲禁廢令而崩解。
臺灣的廢紙回收供應鏈爲何要進口廢紙?首要是補足國內廢紙量的不足,另外是國內廢紙經過多次回收再利用,紙張品質不佳,必須以進口廢紙的纖維強度來彌補物理性質不足,滿足客戶的品質需求,例如較高品質的美國廢紙。
但中國大陸頒佈「禁廢令」確實影響臺灣造紙廠和回收產業。因爲國內歷年廢紙的成本低於進口廢紙,且國內廢紙市場的供給小於需求,即使屢屢發生廢紙內混有雜物、灌水等情事,品質並不穩定的國內廢紙仍然能順利進入廢紙回收供應鏈;這個現象在2017年產生改變的契機,因爲禁廢令驗收雜質的標準相當嚴格,雜質需低於0.5%,導致國際廢紙價格大跌。此局勢的轉變,直接影響到國內廢紙的供應鏈,相對便宜的國際廢紙大量進入臺灣,雖然臺灣本身需求的廢紙量也增加,但卻相對壓縮了國內廢紙的競爭力,最直接影響的產業端即是「未經分類的廢紙中、大盤商」。這個契機,或許可讓工紙廠在供給與需求較爲平衡的條件下,刺激長年來無法提升國內廢紙品質的慣例。
2018年資料顯示,約佔整體廢紙6.6%、約計19萬噸沒有分類的廢紙,無法進入廢紙供應鏈。這些沒有分類的廢紙會隨着一般廢棄物,進入縣市公有焚化爐,相當於1座焚化爐600噸的每日處理量。爲了更健全國內廢紙供應商的體質,從循環經濟的觀點,如何有效輔導目前廢紙分類尚未健全的大、中盤廢紙商,協助建置廢紙分類設備及人力,提高國內廢紙的品質,達到工紙廠驗收的標準,纔是面對中國大陸禁廢令最好的解決方案。
臺灣或可借鏡美國廢紙系統,建構有誘因的分類制度,國際具規模的主流廢紙出口國的規範有二項:「禁含物/雜物」及「禁含雜紙/不合格廢紙」。這個規範依照廢紙中的雜物及雜紙比例,來決定廢紙的市場售價,越乾淨的廢紙,價格越高。只要工紙廠重新建立廢紙檢收的遊戲規則,落實執行,讓廢紙商有廢紙分類的經濟誘因,廢紙商爲了利潤,將更有意願配合分類作業。政府積極輔導和廢紙商的成功轉型,有望創造出更爲健全的紙類產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