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盲盒”: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手握袖珍版“考古神器”洛陽鏟,小心翼翼地“勘探挖掘”,再用小毛刷拂去泥土,讓“失傳的寶物”面世……近日,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讓網友們化身“考古學家”,親身體驗了一次考古工作的艱辛與驚喜。
“失傳的寶物”與袖珍版洛陽鏟。河南博物院供圖
“手套一戴,是考古學家的感覺了”
開盒一把鏟,“寶物”自己挖。看到社交平臺上的分享帖,網友莉莉一下子就被“考古盲盒”吸引了。時隔十幾天收到這份沉甸甸的快遞,她立刻開始埋頭“考古”,還向網友圖文直播了“寶物馬首”面世的過程。
爲“寶物”刷去泥土。受訪者莉莉供圖
“拆盲盒時特別有‘考古人’的代入感。”莉莉分享道,“挖掘10分鐘左右就探到東西了,之後就會很小心,想象自己是考古隊的一員,用小刷子慢慢刷,生怕破壞到‘寶物’。”除了收穫的喜悅,這段“考古”經歷更讓她切身體會到考古工作的艱難:“挖盲盒已經很累了,而考古工作人員面對的是大範圍的探測和實地挖掘,對待真正的文物還要更耐心、細心。”
除了莉莉開出的“馬首”,杜嶺方鼎、武�捉鵂頡⑶嗤�虎符等20餘件珍貴文物的迷你版也隨機分佈在盲盒中。盲盒附帶的袖珍版洛陽鏟等“考古鑽探工具”、包裹着“文物”的洛陽北邙山土壤,更爲這段“考古”經歷增添了幾分真實感。
考古體驗類文創搭上盲盒概念的“快車”,古老的文物和時興的玩法碰撞出了新火花。爲了模擬考古工作的未知性,除了“寶物”隨機出現的設定,盲盒還設置了挖空的比例。有網友分享,“這就是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體驗吧,一鏟子下去可能有寶,有可能啥都沒有。”
“失傳的寶物”盲盒。河南博物院供圖
河南博物院文創辦品牌運營主管劉維介紹,團隊設計“考古盲盒”的初衷便是讓文物從歷史中醒來,帶領大家一起探索中國古代文化,通過營造一個個獨立的“考古現場”,讓大家切身感受通過考古發現歷史的瞬間。此外,“考古盲盒”還引入了“動態文創”的概念,外包裝經歷了12次修改,版本也數次迭代,在使用者反饋和建議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升級。
別出心裁的“考古”體驗、切中潮流的盲盒概念、根據反饋不斷優化的設計理念等,讓“考古盲盒”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創意+熱愛,文創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網友通過拆“考古盲盒”體驗考古工作的艱辛與驚喜,遊客購買惟妙惟肖的“文物雪糕”拍照留念,觀衆嚼着可以聽講解的棒棒糖走進展廳……近年來,一款款別出心裁的文創產品吸引着人們的注意。
“馬首”經“考古發掘”面世。受訪者莉莉供圖
博物館文創頻頻“出圈”,正反映出我國博物館文創市場高速增長的態勢。《2019博物館文創產品市場數據報告》顯示,與2017年相比,2019年博物館文創產品網絡成交規模翻了3番。《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20》中,“文博文創”被列入“2019年文化產業十大關鍵詞”。近年來,博物館文創領域逐漸形成了“線上購買+線下參觀”的模式,“把傳統文化帶回家”已經成爲許多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除了實用價值,博物館文創更傳遞着厚重的文化價值:有網友被“種草”博物館和展覽,想去親眼看看文創設計所借鑑的珍貴文物;有網友積極查閱資料,嘗試瞭解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還有網友對考古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文創產品不僅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了起來,更潛移默化地培養着年輕人對考古文博領域的興趣。
文創產品層出不窮,市場規模高速增長,博物館文創產業欣欣向榮的背後,不僅有“守正創新”激發的澎湃活力,更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和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巋然爲基。
(應受訪者要求,莉莉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