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共享廚房”的艱難重生:合夥人迴應稱騎虎難下,捐贈只緩燃眉之急
(原標題:“抗癌共享廚房”的艱難重生:合夥人迴應稱騎虎難下,捐贈只緩燃眉之急)
正觀新聞見習記者 程子鑫
連日來,河南省腫瘤醫院附近的一家抗癌共享廚房再次走紅,店家6年來不漲價,炒菜只收5元錢的事蹟引發網友廣泛關注。而這次,這家抗癌廚房備受關注的原因則是,經營困難的窘況可能使它面臨難以爲繼的關停局面。
鄭州這家抗癌共享廚房只能堅持三個月的消息熱傳後,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都伸出了援手。連日來,一袋袋麪粉、大米和一箱箱食用油從不同的地方送來。這些物資有的是鄭州市高新區商家捐贈,有的是一些曾經的患者家屬親手送來,還有是蘇州的愛心人士贈予……
這些天,抗癌共享廚房的三個合夥人王戰勝、張廣兵、魏興江備受感動。張廣兵看到快遞單上蘇州好心人的電話,來不及卸貨就打了過去說:“我不知道您是誰,但非常感謝您的幫助。”7月7日晚上10點,張廣兵和王戰勝把好心人捐贈的物資全部搬往廚房,“大概夠用兩三個月”。
然而,張廣兵的心裡也清楚,好心人捐贈的物資僅能緩一時之急,曾經每月2800元的房租費用現在變成了每月1.5萬元,56個電磁爐所需的電費和免費提供的粥、油鹽醬醋的開支,至今不變的5元加工費,運營成本已經讓這所抗癌共享廚房舉步維艱。
張廣兵不想考慮未來會怎麼樣,做好當下是他目前唯一的想法。“因爲最近在網上火了嘛,好多人都給捐款捐物。其實等過段時間,我們還是和以前一樣,自己買物資送給患者們。反正我們既然已經承諾過免費贈送,就要做到有始有終。”張廣兵告訴正觀新聞記者。
抗癌共享廚房引人關注的背後,是癌症家庭獲取情感慰藉和減輕經濟負擔的雙層需求。在減少癌症家庭餐飲消費支出的同時,這個廚房也是一個心靈驛站,給癌症家屬帶去精神慰藉。
據瞭解,在江西省腫瘤醫院附近也有着一家抗癌廚房。萬佐成、熊庚香夫婦,從2003年開始,開辦“抗癌廚房”,18年來從不打烊,讓無數家庭在他鄉親手炒菜做飯,成爲了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讓利於癌症家庭的共享廚房
這間廚房的明眼處貼着一張告示:“出門在外,求醫看病,肯定會遇到困難。只要您輕聲告訴我們抗癌共享廚房,足以讓您和您的家人果腹,吃完別客氣,直接走。另外,我們依然堅持早晚兩次免費送粥,不定時還有禮品相贈。只希望您能早日康復,以後日子平安幸福。”
而在這張告示的背後,這家共享廚房的合夥人欠下了2萬多元。“現在的經營確實有困難,先緩緩吧,反正欠的錢我一定要還。再說,欠別人東西也不好。”張廣兵說。
2020年的一次拆遷,三個合夥人聚到了一起,開了這家抗癌共享廚房。曾經每月2800元的房租費用現在變成了每月1.5萬元,56個電磁爐所需的電費和免費提供的粥、油鹽醬醋的開支,至今不變的5元加工費更是讓這個共享廚房舉步維艱。王戰勝說,“最近我們也是着急的不得了,一直想着其他掙錢的門路,只靠這個(共享廚房)肯定是不行的呀。大傢伙也都是上有老,下有小。”
王戰勝的母親說,王戰勝之前爲了供應兩個女兒上學,就在醫院附近炸丸子,後來,他幹了這個共享廚房,也沒掙着什麼錢。現在兩個孩子一個今年剛畢業,另一個剛上大學。
三個合夥人也嘗試着換個房租便宜的地方,但發現別的地方房租價格更貴。
7月7日,網絡上的好心人聽說了他們的事,紛紛送來了大米、食用油和麪粉。這讓三個合夥人感動的同時,張廣兵也堅定了走下去的決心。“我現在有種騎虎難下的感覺,要是不做吧,每天這麼多病號需要咱們,大夥們也都關心咱們。”
每天二三百位的常客在這裡做飯,他們都是通過病友們推薦過來,張廣兵放心不下他們,他們同樣也離不開這個抗癌共享廚房。“雖然不掙錢,但這也幫助了那些病人,他們還挺感謝我,我也挺高興。”張廣兵說。
“在這裡做飯的話,一頓飯能省幾塊錢吧,”在店門口吃飯的大爺告訴正觀新聞記者,“別的地方貴不說,還吃不美。”說起醫藥費,這位大爺已經爲家裡的病人花去了十多萬,這家共享廚房給來這裡的患者家庭減輕了不少負擔。
“現在這個病都很普遍了,老得小的都有,現在給家裡人治療癌症已經花去了10萬元了。”信陽的一位女士告訴正觀新聞記者,“問他(患者)想吃什麼,他也不說。”該女士就煮了一鍋排骨湯,在共享廚房這裡,一頓排骨湯才花了30元。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佈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發癌症病例457萬例,癌症死亡病例300萬例。這也意味着每一分鐘都有8.69個人確診癌症,每一分鐘都有5.7個人因癌症而死亡。癌症,除了帶了高額的醫療費用,還給癌症家屬帶來情感創傷。
患者家屬的避風港
從河南腫瘤醫院西門右拐100米,過了紅綠燈,再向北直走100多米,就到了共享廚房。這家共享廚房雖然在醫院附近,但卻不是繁華區,和周圍精裝修的餐廳門面比起來,它並不起眼,甚至顯得有些破舊。
每天上午11:00之後,120平方米的屋子裡擠滿了帶着綠色手腕帶的人,他們是患者家屬,他們來自很多不同的地方:新疆、鶴壁、駐馬店、周口、信陽……他們家庭的病人,有的已經化療了12次,就要康復回家;有的治療時間長達六七年。
當56個竈臺同時啓動,一股股煙氣便在屋子上方旋繞,病房中壓抑許久的患者家屬們在這裡偶爾也會露出微笑,說說他們今天燒的菜:蠶蛹、麪條加絲瓜、西紅柿炒雞蛋、燉排骨等等。在這裡,王戰勝的母親聆聽了很多關於帶藍色手腕帶患者的故事:有的孩子患了白血病因爲淘氣亂跑舊病復發,有的病友給沒錢的病友買雞吃,有的家屬瞞着患者偷偷找她哭訴……
對於這些家庭,王戰勝都很熟悉,但還有王戰勝記不起來的人。
7日下午2點多,一個女士拎着一桶食用油和幾袋小米,進來了,說來送點東西。記憶裡的舊事,是患者家屬跨不過去的坎。見到了曾經的熟悉的餐廳,她想起了已故的親人。前一秒,她像一個僅僅是來獻愛心的圈外人;後一秒,卻哭成了淚人。
“共享餐廳,我一直都知道。”她向王戰勝低聲嗚咽地傾訴,“俺姨就是得腫瘤走的。她之前住院的時候,我天天來這裡,現在已經很多年沒從這邊走了,我不敢走。”爲了給親人治療疾病,她家裡一共花了100多萬,但還是沒有留住。當時她明白最後姨還是會走,但是能讓親人活一天,家就還算完整。
這家共享餐廳凝聚了她太多記憶,在她舅爺因食道癌住院的時候,她家裡人會多帶一些油和糖,放在店裡,讓大家一塊用。食道癌晚期的舅爺忌口的食物太多了,她就來店裡給舅爺準備流食。
每天看着家屬忍受疼痛,她的心也疼。來到這個店裡,她能和其他患者家屬說幾句話,聊聊別的事,就是心靈上莫大的安慰。“癌症疼着呢,俺姨最後那幾天,杜冷丁都不頂用。”對於她而言,這裡是一個心靈的避風港,而現在卻成了一個傷心地,她用了4年時間去撫平傷口。
三個合夥人
這家店是王戰勝、張廣兵、魏興江在2020年一起開辦的。再此之間,三人就已經各自從事共享廚房6年之久。而他們其中的兩人的命運早就和共享廚房結下緣分。
魏興江的妻子曾經患過淋巴瘤,住院的時候,她吃不慣醫院附近的飯菜。她至今還記得給一家飯店老闆說好話,讓人家幫忙炒一個小白菜。“最後老闆收了25塊錢,我記得清清楚楚,還不好吃。在病友的介紹下,我就去了共享廚房自己做飯吃。”
由於她三個月要去醫院一次,她覺得太麻煩。夫妻倆乾脆就在醫院附近住下了,在王戰勝之前的共享廚房幫忙。
張廣兵的人生軌跡很早就和共享廚房交織在了一起。2010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做了一個心臟手術。在他的父親住院的期間,醫院附近的飯菜並不合父親的胃口,這便在他心中播下了要辦共享廚房種子。“那個時候我就想,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我要辦一個能讓家屬親自做飯的廚房。”張廣兵說。
張廣兵是在河南機電職業學院上的大學,學的是電器自動化。2014年,他大學畢業,畢業後的半年實習期讓他感到厭煩了,他覺得實習的工作沒有意思。2015年他便開了共享廚房。這倒符合他的理想工作:有挑戰性,爲人民服務。他特意強調,他所從事的工作是一項事業。
在全國各大醫院開分店,這是張廣兵的剛開店時的奮鬥目標。今年營業收入讓他沒了方向,他幹着幹着才發現,不僅沒掙錢,有時候甚至還賠錢。現在的張廣兵想起當初自己要在各大醫院開分店夢想,感嘆道,“唉,真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曾經想過很多抗癌共享廚房的以後命運,現在的張廣兵也不敢再去想了,他說,以前的很多想法都落空了,現在就把這個店搞好吧。
編輯:張香梅
統籌:石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