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優先 築牢民生之本

數據來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抓緊抓實抓好。

代表委員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保持了就業形勢持續穩定。“十四五”時期,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實現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我們有良好基礎,有信心底氣

政策精準發力,就業成績好於預期

2020年我國交出一份優異的就業成績單: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超過了900萬人的目標任務重點羣體就業保持穩定。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好於預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體現了經濟發展的民生溫度。”洛陽理工學院副校長馬珺委員說。

馬珺委員表示,“六穩”工作、“六保”任務,就業都擺在首位。全社會關心就業、支持就業的氛圍日漸濃厚,各地區、各部門齊心協力,形成穩就業的強大合力。

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正是依託制度優勢,我們有力推動復工復產、暢通經濟社會循環,爲保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戴元湖代表說。

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就業優先政策的精準支持。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一系列力度大、靶向準的援企穩崗措施

“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之舉,我們堅持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強化政策供給。”戴元湖代表說,一方面,出臺社保費階段性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等政策,爲企業減負紓困,穩住現有崗位;另一方面,推出線上招聘、職業培訓、困難人員幫扶等措施,打通就業堵點。

精準施策,貼心幫扶,讓就業形勢逐季好轉,穩住了就業飯碗,也穩住了人心。

保企業穩“飯碗”,保持就業優先政策連續性

“隨着經濟企穩向好,今年就業將延續總體平穩態勢。”馬珺委員說,但同時也要看到,當前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仍然較多,就業形勢依然比較複雜,面臨諸多挑戰

人社部數據顯示,今年需要安排就業的城鎮新成長勞動力仍然在1500萬人左右,其中高校畢業生達909萬人,再創新高。

馬珺委員表示,當前疫情防控面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給今年的就業增加了不確定性和風險挑戰。

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變化,如何穩住就業大局?代表委員認爲,保企業才能穩就業,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經濟發展。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大韌性。”馬珺委員表示,2020年中國經濟運行逆勢增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質量逐步提升,就業形勢逐步回穩向好。

“2021年,要繼續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落實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以工代訓等政策,通過保市場主體來穩住就業的基本盤。”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工商業聯合會主席阿生青代表說。

挖潛力創崗位,拓寬就業新空間。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代表認爲,近年來平臺化特徵的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拓寬了從業者的就業空間。新就業形態憑藉大容量、低門檻、高靈活度的特徵,成爲就業市場的緩衝器

優服務強幫扶,築牢穩就業底線。阿生青代表建議,今年要繼續抓好就業援助工作,開展送政策、送技能、送信息等活動。特別是重點對城市困難人員、農村低收入人口進行就業幫扶。

開展培訓、提高技能,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代表委員認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但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凸顯,“招工難”和“就業難”並存。

“隨着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滿足新型崗位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明顯不足。”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副校長許玲委員說。

破解“招工難”,要存量、增量一起抓。“實施‘技能中國’行動,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許玲委員建議,要大力開展常態化、大規模、多方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終身職業教育觀念。

“優化發展環境,增加技能人才供給。”廣西柳工集團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光安代表建議,應進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技能勞動者隊伍。

如何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西華大學副校長許州代表建議,要運用新技術手段,幫助青年人更好提升就業能力,更快融入就業市場。

重慶永輝超市有限公司黨委辦公室主任華曉麗代表說,數字經濟背景下,新職業吸引了越來越多青年人加入其中,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完善靈活就業的保障舉措。

曾光安代表說,“十四五”時期,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發揮我們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實現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我們有良好基礎、有信心底氣。

(本報記者李心萍韓鑫常欽孟祥夫、張珊珊)